
許多領導者,越是在外表上看起來「強悍自主、不依賴他人」,內心往往越敏感,甚至懼怕失望與被拒。
他們習慣說:「我沒事,我自己可以處理。」但這樣的「堅強」,其實是一種深層的不信任感與防衛機制。
📍真實個案:
科技產業某中階主管,40多歲,帶領30人團隊,績效穩定,工作看似沒有太大問題。
但在一次與我合作的組織發展項目中,他透露了一段私人故事:
「我太太說我太冷漠,提了離婚。可我一直認為,我用努力養家就是愛她,為什麼她感覺不到?」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組織中也屢見不鮮。
當領導者一味追求目標、表現,卻無意識地切斷了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與信任互動,團隊自然也會出現冷漠、封閉、低信任等副作用。
🔍領導盲點解析:
在組織中,這類型主管的常見表現包括:
- 傾向「報喜不報憂」,避免分享真實困難,怕被視為不穩定。
- 習慣獨自做決策,覺得詢問意見等於示弱。
- 不主動給予正向回饋,誤以為「沒說就是肯定」。
從心理角度看,這其實是源自一種信念:
「如果我讓人知道我其實也會猶豫、會需要他人,會不會就不被尊重了?」
但諷刺的是,這種表面上的穩定感,恰恰削弱了團隊的心理安全感與向心力。
✅ 深度解方:從「我一個人扛」到「我與他人連結」
以下是我在實務上幫助主管們改變的三個關鍵行動策略:
1. 建立「情緒可見性」的文化
高績效團隊的特質之一是「情緒可見」。主管可以從日常開始練習分享:「這件事我也有點擔心」「這裡我想聽聽你們的看法」,這些話語釋放出的是心理安全的訊號,而非軟弱的表現。
2. 將「需要協助」重新定義為成熟的管理行為
當主管示範出尋求資源、請教他人,其實是為團隊創造「合作」的模範。領導不是什麼都會,而是知道何時串連起正確資源。
3. 用行為回應信任,而非只靠責任感撐場
給下屬反饋時,不只講任務完成與否,也要談感受與過程價值。比如:「我看到你願意幫別的部門支援,這種主動讓我很欣賞。」這會讓團隊知道:你不是只在乎結果,也在乎人。
📌 給正在帶領他人的你:
你可以問問自己──
「我是否也在用『不需要別人』來掩蓋其實很怕失望的那一面?」
當你選擇願意「被看見」,你也才真正能「看見他人」。
而這,正是團隊信任、績效與人際穩定的關鍵。
「真正的力量,是願意讓別人走進你,並看到你也有不確定。」── 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
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或身處高壓管理位置,希望提醒你:
職場的成功,不該以情感的隔離為代價。
學會連結,是新時代領導力的核心。
📩 歡迎留言分享:你是否也曾在「過度獨立」的假象下,忽略了他人的期待?
或你曾見過某位主管,因為太壓抑情緒,導致團隊信任崩解?
我們都可以從這些反思中,修復那條與人之間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