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讓我們退縮的不是外部的挑戰,而是內部那個不肯閉嘴的聲音。
甚至在你終於想放鬆時,它提醒你:「你怎麼還有心情休息?」
這些聲音像一台壞掉的老收音機,聲音模糊、內容負面,卻從不間斷地播放。
你以為這是「理智」,但其實,它只是你內心的自我保護機制在過度值班。
我們常常搞混了兩件事:
腦中想的 = 現實發生的。
但事實是,大腦每天產出六七萬個念頭,其中絕大多數只是情緒殘影、舊經驗的回音、對失敗的預演。
像這些話你可能很熟悉:
聽起來像在陳述事實,其實只是一連串反射性的自我懷疑劇本。
你若照單全收,人生的方向就會不自覺地被這些雜音帶偏。
面對這些念頭,我們不需要否定它,也不必反駁它,
而是學會和它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心理學中稱之為「認知解離」(Cognitive Defusion)。
簡單地說,就是把腦中的念頭,看作是一則訊息,而不是一項命令;
看作是腦中的背景聲音,而不是唯一的真理。
把「我講出來一定被笑」改成:「我現在有個念頭是『我講出來會被笑』。」
這聽起來像語病,但它在心理層面,會讓你從「被它定義」變成「看見它存在」。
你不是那句話,而是那個能看到那句話的人。
你可以這樣命名你腦中的聲音:
下次它出現時,對自己說:「喔,焦慮小姐今天提早打卡上班了。」
這種輕微的幽默感,可以讓你降低它的壓迫感,多一點喘息空間。
拿張紙,寫下腦中正在播的念頭:
「我不夠好」、「我永遠學不會」、「我不值得被喜歡」。
接著,慢慢唸出來。你可能會發現——它聽起來其實有點誇張、有點武斷、甚至有點熟悉到可笑。
這代表你已經開始從「相信」轉為「觀察」,從囚犯變成旁觀者。
你可以同時感到害怕,又選擇去做。
你可以一邊懷疑自己,一邊仍然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你可以聽見腦中的聲音,但選擇不照它的路線圖前進。
就像開車時,車上廣播在播放新聞,你可以聽著、甚至思考它說了什麼,
但你不需要讓它決定你接下來該往哪個方向開。
這些喋喋不休的聲音,不會完全消失。它們是過往經驗、恐懼、期待、責任的混合體。
它們其實只是想保護你,只是方式太粗糙、太過頭。
你可以回應它們,但你不需要服從它們。
你可以選擇說:
「謝謝你提醒我。但這一次,我想試著用我的方式前進看看。」
因為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雜音」,
而是——在雜音中,仍能聽見自己真正的聲音,並依然選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