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單純的責任感,而是一種深植內心的「過度負責」。
但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做太多」,而是「不敢停」。
因為你太習慣替別人考慮,卻忘了自己也需要被考慮。
在職場中,被貼上「負責、好說話」標籤的人,最容易被不斷加派任務。當這樣的形象建立起來之後,就算你沒有主動說「我來幫」,也會被認為「你一定會幫」。
這是一種看不見的消耗:你忙著撐起整個局面,卻沒人知道你心裡已經超載。
你可以這樣說:
「我現在手上的任務已經排得很滿,如果我現在接這個,可能會影響到品質,你要不要考慮其他安排?」
這不是推卸,而是對事情負責——因為你知道,讓一個已經超載的人繼續承擔,只會讓狀況更糟。
拒絕不一定要硬邦邦。可以軟語但明確,像是:
「我可以提供一點想法,但細節我可能沒辦法幫忙處理。」
或是:
「我真的很希望幫得上,但這週的進度我自己都有點緊繃,怕耽誤了你的安排。」
這樣的說法既顧及對方的需求,也守住了自己的界線。
你可以回問對方:
「目前有哪些你已經試過的解法?你覺得還可以找誰幫忙?」
這不只是拋回問題,而是引導對方自我負責,也幫助他成長。
在心理學上,過度負責常見於成長過程中角色混淆的孩子——也許你曾經早熟,總是先照顧別人,壓抑自己的需求。長大後,這樣的模式延續進職場,就變成了不斷替他人擦屁股的大人。
但你不是濾水器,不需要過濾所有人的混亂、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你也值得被看見、被體諒、被理解。
你不需要把自己撐成一座防洪牆,才配得上別人的肯定。
學會溫柔地說不,設下健康的職場界線,不代表你變了——那只是你終於學會,把自己也放進考量裡。
🌿 如果你也正在學習怎麼「幫得剛剛好」,卻不讓自己淪為濾水器,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或是你最常遇到的困境是什麼。
我們可以一起練習,把責任還給該負責的人,把界線拉回自己手上,讓職場成為彼此尊重、而非消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