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Vivian 老師,目前在 Elite Prep 唯安特美語擔任教育顧問,長期陪伴 6 到 14 歲的孩子與家庭,一起走過學習與成長的每一個重要階段。
我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從台灣傳統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孩子—也是一位在那個體制裡,有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質的孩子。
我很感謝我的媽媽與幼稚園老師。她們是最早發現我特質的人,也是在我還不懂怎麼表達自己的時候,願意相信我、帶我去嘗試幫助的那群人。還記得當時媽媽主動帶我去做職能治療評估,那個年代資訊不多,但她選擇相信專業,也選擇相信我。雖然我的狀況不至於需要藥物介入,但也因為那段早期的支持,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孩子」。
在媽媽眼裡,我不是坐不住、不專心、愛出風頭,而是一個「有自己節奏的孩子」、「喜歡跟別人不一樣」、「會閃閃發亮的小星星」。
她願意陪我一起試錯,願意讓我參加各種我感興趣的課程和活動,不擔心我換來換去,只在意我是否快樂、有所感、有所愛。
現在回頭看,我才真正明白,被接住的孩子,是有勇氣長出來的。
最近我又看見了童年的自己,在一位小二學生的身上
一位媽媽跟我說,她發現孩子的鉛筆頭不斷削,橡皮擦戳得密密麻麻,手指甲塗滿了歪斜的指甲油,情緒悶悶的,作業卻還是堅持要一筆一劃寫好。
她才二年級,但那份壓力與內耗感,卻讓我瞬間掉進記憶裡的那個我。
那個總是用「再拼一點」撐住自己,卻常常被說「為什麼這也會忘」、「你是不是不夠專心」、「這麼簡單你怎麼會錯?」的我。
孩子不是不努力,只是他們的努力,大人常常看不見。
在台灣的教室裡,表現「一致」的孩子比較安全
我們的教育環境,不缺努力的孩子,而是太常用一把尺量所有人。
我們習慣表現一致、成績整齊、流程不出錯。對多數孩子來說,這樣的要求已經很吃力;但對像我這樣注意力浮動、感官敏銳、節奏獨特的孩子,更是日復一日的自我懷疑與壓力來源。
有很多年,我以為「專心」就是要坐得住,「聰明」就是要乖巧懂事。
但後來我才明白:原來我不是不會,只是我學習的方式,跟主流不一樣。
也因為這些經歷,我更能理解那些「明明有能力卻一直被誤會」的孩子,並且更願意為他們說話、站在他們這邊。
成長,不是催熟,而是等待和看見
我們總是給孩子很多標準:寫字整齊、速度要快、錯字不能多、跳繩要過關、閱讀要有紀錄……但我們太少給孩子的,是空間、時間與理解。
七歲的孩子,才剛學會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身體;
他們的自律,還在成形; 他們的節奏,還不穩定。
如果我們願意慢一點,去理解孩子當下的狀態與步伐,那些你以為的「不夠好」,其實只是「還沒發展好」。
家長可以怎麼做?四個方向陪孩子慢慢長大
1️⃣ 先接住情緒,而不是急著改正行為
孩子崩潰的當下,不是講道理的時候。請先當一個安靜的容器,幫助他說出感覺,安頓自己。
📌 不要說:「這麼小的事也要哭?」
✅ 而是:「你是覺得卡住了嗎?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當孩子知道「我可以難過,但還是被愛著」,他才有力氣再往前走。
2️⃣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別急著用別人的進度來逼自己的孩子趕路。
你家的孩子,也許需要多一點時間暖身、多一點空間思考、多一點自由去感受。
我自己的學習路,就是慢慢來、慢慢懂,最後走出自己的節奏。每一段慢下來的歷程,其實都是為了更穩地長出來。
3️⃣ 找到孩子的學習「土壤」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坐著聽、寫著學。有些孩子,需要畫圖、動手、走動、說出來,才有辦法理解和記住。
我也是這樣的孩子。你讓我照本宣科,我會卡住;但你讓我動手做,我就會亮起來。
生活中,其實處處是教材:
- 去市場比價學加減法
- 和爸媽一起做菜學步驟與邏輯
- 動手做小實驗,記錄觀察與發現
- 拆玩具、拼積木,練習空間感與創造力
從孩子的好奇心出發,比任何一本參考書都有效。
4️⃣ 運動與閱讀,是最好的學習養分
閱讀不是為了表現,而是為了與文字建立熟悉與信任。
不管是繪本、漫畫、故事集,只要孩子喜歡,就是最好的起點。
🏃♀️ 運動不只是鍛鍊體力,更是情緒調節的出口。
對我這樣從小坐不住、有大量感官輸入的孩子來說,運動一直是我最好的壓力釋放方式。
家長的反思時刻 🌿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常讓你忍不住說:「你怎麼又……」?
但他是不是其實也常常讓你感動:「他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我曾經是那個努力卻常常被糾正的孩子,
現在是能理解每個學習步調與情緒反應都不同的老師。 我想告訴你:
孩子不是不夠好,只是還沒被看見他「努力的方式」。
請你不要急著拉他跑快,而是陪他找到「怎麼跑、怎麼休息、怎麼做自己」。
我們不需要培養完美的孩子,
我們要的是—懂得愛自己、能夠面對挑戰、不害怕出錯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也許走得慢,
但他會走得深、走得久,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