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說溼氣重,亦指是身體積太多水分排不出去,導致身體會出現許多狀況,口臭、疲勞、皮膚..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可能會營想到身體狀況,那如何判定自身是否為濕氣等問題呢?讓小編來跟各位好好地聊聊!!

身體濕氣是什麼?主要原因有哪些?
夏秋、冬春交替之際,是否覺得四肢沉重、頭腦昏沉...一整個很疲勞?這些都是「體內濕氣過重」的警訊!身體一旦濕氣過重,代謝循環就會像一條不流動的水溝,導致廢物囤積在體內排不出來,在中醫裡是一個常見的體質問題,常會讓人感到疲倦、腸胃不適、頭重如裹、身體沉重、浮腫虛胖,甚至影響氣色差、膚色暗沉或免疫力。導致「濕氣重」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因素:
飲食不正常
- 愛吃油炸、甜食、冰冷食物、飲品:這些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功能,使水分代謝變差,形成體內濕氣。
- 飲酒過量:飲酒會提高會減少新陳代謝,導致身體不法正常循環增加體內濕氣。
脾胃虛弱
- 中醫認為「脾為生濕之源,脾虛則濕易生」,如果脾胃運化不好,水濕不能正常排出,容易堆積成濕氣。
- 常見於久病體虛、老年人或先天脾虛體質。
居住環境潮濕
- 長期住在潮濕、通風差的地方,身體容易吸收外界濕氣,進一步引發體內濕氣問題。
運動量不足
- 缺乏運動會讓身體水分代謝不良,汗液排不出去,濕氣容易滯留體內。
作息不正常、壓力大
- 長期熬夜或壓力大會損害肝脾功能,影響代謝,也會間接讓濕氣更難排出。
氣候影響
- 台灣等潮濕氣候地區,氣溫變化大、濕度高,也容易使人濕氣重。
如果你懷疑自己濕氣重,可以觀察以下幾個「濕氣重」的常見症狀來自我判斷,例如:
- 舌苔白厚或舌體胖大有齒痕或呈現鋸齒狀
- 精神不濟、頭腦昏沉
- 大便黏滯不爽、小便黃少
- 容易水腫或皮膚濕疹
- 肢體沉重、關節痠痛

濕氣過重對於身體有哪些影響?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濕氣重時常見的身體反應:消化系統有狀況
中醫說:脾主運化,脾虛生濕,濕困脾胃
▪️ 對應狀況:
- 食慾不振、腹脹、噁心、嘔吐
- 腸胃蠕動慢、大便黏膩或便祕
- 舌苔厚偏白、口中黏黏有臭味
- 四肢沉重、疲倦無力
▪️ 對應器官:脾、胃
情緒不穩
情緒起伏+濕氣,會導致肝氣鬱結→濕熱內生
▪️ 對應狀況:
- 情緒容易煩躁、易怒、胸悶、偏頭痛
- 女性容易有婦科疾病
- 男性可能出現睪丸潮濕或癢
- 口苦口乾、小便黃
▪️ 對應器官:肝、下焦(泌尿生殖系統)
呼吸系統有問題
濕氣上犯肺系
▪️ 對應狀況:
- 胸悶氣短、咳嗽、痰多而黏,胸悶
- 鼻塞、流清鼻水
- 容易感冒、過敏、汗症、皮膚..等問題
▪️ 對應器官:肺
濕氣停滯
腎主水,腎虛無法氣化水濕,濕氣更難排出
▪️ 對應狀況:
- 容易頻尿、夜尿..等問題
- 容易怕冷、腰膝酸軟
- 小孩容易有發育遲緩的問題
▪️ 對應器官:腎
肌膚表現
濕氣從體表侵入,或從體內排不出去,影響皮膚
▪️ 對應狀況:
- 濕疹、皮膚癢、有水泡或黏液
- 肌肉痠重、關節腫痛
- 汗多黏膩、體味重
▪️ 對應部位:皮膚、肌肉、筋骨

排出體內濕氣有哪些方法?
想排出體內濕氣,要從飲食、生活習慣、運動、情緒四大面向改善。以下這些方法幫你跟濕氣說bye ! bye!
飲食調理:吃對東西,濕氣OUT!
🔸 祛濕利水的食材(適合濕氣重、脾虛型)

💡 小提醒:薏仁偏寒,寒性體質(手腳冰冷)建議炒熟或搭配溫性食材一起煮。
改善生活習慣
早睡早起
熬夜會傷肝脾 → 導致濕氣更重。
建議11點前睡覺,早上7點左右起床幫助陽氣生發。
保持室內乾燥通風
潮濕的環境讓外濕入侵 → 加重體內濕氣。
使用除濕機或曬被子,對改善體質非常有效。
少喝冰飲、生冷食物
生冷會「傷脾」,導致代謝變差 → 濕氣滯留。
飲食以「溫熱、清淡」為主。
避免長時間吹冷氣
坐在濕地板、沙發上
熬夜、壓力大(傷脾→生濕)
適當運動 + 出汗最有效!
運動流汗 = 排濕最快捷方式
- 每週運動至少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出汗量多可加快濕氣代謝。
- 推薦運動:
- 快走、慢跑
- 太極、瑜伽
- 熱瑜伽或有氧舞蹈(助汗出濕)
身體有稍微出汗,就能促進身體氣血流動
情緒管理——情緒鬱結也會生濕!
- 長期情緒壓抑 → 肝氣鬱結 → 濕熱內生
- 建議保持心情平和,適當抒發壓力(運動、寫字、聊心事)

❤️加入🔗帝亞官方群★健康管理師可隨時為您解答問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壓力山大快崩潰?5 個舒壓秘訣讓你找回內心平靜與身體活力
👉推薦閱讀:減肥必喝咖啡?咖啡減肥的迷思與真相:如何聰明飲用咖啡提升代謝,遠離健康風險
👉推薦閱讀:苦瓜胜肽的功效與推薦:改善代謝、控糖、養生的保健食品
👉推薦閱讀:探索『凍齡』逆轉時光,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但該怎麼做呢?
👉推薦閱讀:GABA 是什麼?讓常失眠的你 1 次看懂助眠神器 GABA 功效和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