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收納習慣實驗的第 45 天,心裡真的很開心,因為我還是持續堅持著。 這週的重心幾乎都放在換季衣物的整理,尤其是孩子的衣服。 週末因為出遊過夜,沒有實際進行空間收納,但週六我改做了手機大掃除。 週日差點漏掉這個實驗,但睡前還是咬牙完成了六分鐘,因為——我不想打破這份對自己的承諾。
這樣的選擇讓我意識到: 不是因為有時間才行動,而是因為內在有一份信念。 當天如果心思不在整理這件事上,我就會傾向「做一下就好」,效率不高; 反之,如果我清楚知道今天的目標是什麼(像是要收哪一袋小孩衣物),整個行動就會更明確、節奏更快。 我發現,大腦裡有個信念開始慢慢扎根:「行動不是時間決定的,是信念帶動的。」 這份信念背後,包含兩個重要的概念: 一是我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成為一個有秩序、有節奏、對生活保持熱情的人。 二是我所期待的畫面—— 那個畫面有整潔的空間、有呼吸感的生活,也有對未來的期待感,光是想像就讓人開心。 為了這樣的自己和畫面,我開始衡量自己的性格與生活節奏,最終選擇從「5 分鐘習慣實驗」出發。 現在我升級到「6 分鐘」,也許不久之後會是「7 分鐘」、「9 分鐘」、「10 分鐘」.....而這些連動,促使我開啟了不只是「收納」這件事,而是整體生活感受的更新。 就像一圈圈的漣漪,從一個角落,慢慢擴展到生活的其他面向。
也因此,我最近開始設計一個結合**《原子習慣》與 Notion** 的習慣系統模板。 如同書中提到的概念:無法養成習慣,不在於你自己,而是你本身所處的系統。 我希望這個板模,不只是工具,而能大腦版的系統,一個的陪跑者——幫助我們記錄、追蹤、鼓勵自己前進。
如果你對這個《原子習慣 × Notion 板模》有興趣,我未來會慢慢分享。 如果你也在習慣養成的路上,有什麼功能想要加入、或覺得哪些欄位對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告訴我,讓我一起思考怎麼設計得更實用。 我們都可以從一個小習慣,開始寫出精采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