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一直是我研究的主題。求學生涯裡,我以為只要考上好學校、進入高薪產業,就能過上理想生活;真正工作後才發現,若對工作毫無興趣,再高的薪水也撐不久。於是我選擇折衷:繼續以程式為目標,卻把重心放在自己熱愛的遊戲開發上。
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我為了更高薪資幾乎嘗試所有軟體機會,也累積了豐富經歷。可是離開職場後,內心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空洞。疫情那段時間,更讓我重新思考:高薪值得以心靈健康和生活品質為代價嗎?然而多次嘗試,在台灣,想要「不加班就下班」幾乎不可能,尤其是軟體工程領域。

時間很快走入中年,視角也自然的改變。曾經熱衷玩遍所有熱門遊戲,如今卻提不起興趣;曾經嚮往「五子登科」(房子、妻子、孩子、車子、存款),如今只剩後兩項。回頭看自己,財務自由確實實現了「存款」與「車子」,卻找不回當年對程式的激情,也難以從傳統職場找到新的意義。
馬斯洛把需求分為五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財務自由幫我滿足了底層需求,卻未必帶來更高層次的成就感。我意識到,必須在〈自我實現〉層面找到新的目標,否則再多金錢也不足以填補心靈空缺。
這篇文章不是要否定過去為財務自由拼搏的價值,而是提醒自己,也提醒所有讀者,隨著年齡增長,優先順序會改變。當初把工作當作「賺錢工具」,中年後會想把工作當成「自我舞台」。我暫時並不打算重回朝九晚五的軟體工程師角色,而是希望憑藉多年技術與理財經驗,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可能是寫作、教學、獨立專案或其他完全不同的道路。
過了某個年齡,你會懂得,金錢是手段,不是終點。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在財務自由之後,仍能讓自己每天醒來都有「想要做的事」。希望我們都能隨著時間調整航向,找到屬於自己的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