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篇-5 >> 陪你慢慢走

<<助人篇-5 >> 陪你慢慢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詩篇 23:4: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

詩篇 23:4: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


去年底身心症共讀小組成立滿三年,如同以往我像是在過周年慶一般興奮地數算著每次的滿周年。從陪伴大姊起,我在陪伴病友康復的這條路上已經七年多了。有時候,特別是當自己也在情緒波動中自顧不暇時,會覺得自己充其量也是一位身心症的患者,在生活上有許多的限制,我有甚麼能力去幫助小組的姊妹們呢? 然而,上帝告訴我,祂的恩典夠我用,我不需要有甚麼能力,祂有能力,這就足夠了! 


繼上篇文章後,我思想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陪你慢慢走”這個題目浮現在我腦海中,這是我之前線上講座的題目。我思想是甚麼讓我可以有耐心、有毅力地慢慢地陪伴這些姊妹呢? 除了我是過來人,不忍心同是病友的她們深陷負面情緒受苦外,還有甚麼支撐我陪伴她們到現在呢? 我想是因為聖經上說”施比受更有福”,我感受到陪伴他們的滿足與喜樂。 我心喜雀躍每次姊妹的成長與進步,他們彼此相顧,在情緒的起伏裡堅強者扶持軟弱者,把對方放在心上,用禱告來托住心情低落的夥伴,看起來微小卻是最美的服事。在我上一次的復發中,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與其說是我陪伴她們,不如說是她們陪伴了我走過低潮。


在陪伴病友的路上,我不全然都是穩健地勇往直前,也有自我懷疑、軟弱、陪不下去的時候。但上帝總是提醒我不忘初衷,加給我力量讓我再度行走。我想在這裡分享,一些我陪伴病友的體會,希望能加增助人者更多的續航力陪伴身心症患者。


對於身心症症狀知道是一回事,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

雖然我自己是躁鬱症患者,有躁期和鬱期。但對於身心症各種症狀的感受,我體會的真的很有限。就以憂鬱症來說,雖然躁鬱症的鬱期跟憂鬱症相似,但我沒有經歷過所有憂鬱症症狀,即便出現相同症狀,但程度和嚴重性又不盡相同。譬如說,小組中有一位有憂鬱症姊妹常期胸痛需要吃肌肉鬆弛劑、止痛藥,有時會呼吸不順暢和感覺吸不到空氣,一旦發作時就會到急診室報到。雖然我也曾因恐慌造成過度換氣送急診,但與姊妹的發生的頻率有如天壤之別。我不曾接觸過憂鬱症導致疼痛的病友,所以很自然以過去自己胸廓痛、腰酸背痛的經驗,建議姊妹去做些讓脊椎矯正回復的運動。 當她的憂鬱症越來越穩定,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就大幅度的降低,甚至很久才發作一次,我才知道這根本是兩碼子的事。但也因著陪伴她,我對憂鬱症的了解就被擴充了。

 

我想像我這樣有身心症的陪伴者不多,所以我希望透過我的分享能讓陪伴者對受助者的症狀更加了解,對於這些症狀不再像是跑馬燈閃過去,而是可以駐足停留、去了解它、並嘗試去體會受助者所承受的。不以健康的自己去類比受助者的感受或所作所為,而是能站在他的位置上,假想自己是一個陷在負面情緒泥沼快被淹沒了、斷了理智線無法思考、斷了手腳無行為能力的身心症患者。如此一來,陪伴者對於受助者的所呈現的外在的行為和態度就比較能理解並接受,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不了解造成的無法同理會削減陪伴者的愛心,阻礙他們助人的行動;甚至懷疑自己幫不上忙,想打退堂鼓。殊不知是症狀使受助者膠著、陷入軟弱和動彈不得的循環裡。


一些身心症的情況

以下我以自己和周圍病友的情況為例,希望可以幫助陪伴者更接近受助者的心。

*我在躁鬱症中的憂鬱期整日躺在床上,這對我來說是最容易做的事,但躺床也是很不舒服,心悸、負面死亡的想法縈繞。我離開床舖的片刻就是尿急、憋不住時。想為家人煮頓飯,但食材擺到爛掉也無法完成,就連洗雙筷子都覺得是件又大又難的事,其他的事就更不用說了。

在躁期即使每天只睡2-3個小時仍然是精力旺盛,思考快速而跳躍,衝動行事想到甚麼就做甚麼,常與人衝突,瘋狂的購買行動…(詳見《我的故事》

*A姊妹有社交恐懼,所以把家中的電話線拔掉和門鈴弄壞,她害怕聽到電鈴、門鈴響聲,這意味他要跟外人有接觸、有對話。她足足孤立自己8年才走出來。 

*B姊妹的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跟她說的事總是忘記、記不住,我覺得她不是很懂我所講的或是給的文字訊息。 重複的事她會一問再問,彷彿是第一次問。她很認真的做筆記以免忘記,但是老是找不到記在哪裡。 

* C姊妹洗澡的動力都沒有,好幾天才去洗一次澡。長達半年,洗頭都不吹乾頭髮,讓頭髮濕濕的睡覺,因為把吹乾頭髮對她又是一道關卡。 她算是有辦法生活自理的。 我聽過一位姊妹說,自己每個星期都會去幫一位患有憂鬱症的友人洗澡。 

* 當身心症患者說睡不好,那可不像是一般人所說的幾天沒睡好而已。很多是經年累月的一個狀態,在我的小組裡有好幾位姊妹都是長期靠安眠藥才能入眠。 

*簡單的生活日常對患者是困難的,在小組裡每周我們都需要為彼此代禱,打氣,才能進步一點點。姊妹的代禱事項有: 能夠打掃家裡、煮飯成功、每晚可以早一點睡、早上能早起、能出門運動、讀經…就連每次能順利成功回身心科門診都需要代禱。這些代禱不僅常常出現,有的已經持續三年了。大家可能很難想像,這些不是都是很基本、應該做得到的事。是的,對於一般人是如此,但對於患者並不容易。他們每天都在與自己期待能做到的事僵持、奮鬥。

 

幫助受助者了解自己的症狀

陪伴者除了了解受助者的症狀很重要外,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症狀也相當重要。我陪伴病友最常遇見的狀況是他們常常為自己的委靡不振、簡單的日常都做不到、與人隔離、走不出去、軟弱….,而定罪、責怪自己,甚至有些人還認為是自己的個性固執、懶散造成今日的樣子。他們覺得自己就像廢物、米蟲,在家只會消耗資源、毫無貢獻,不僅別人看不起自己,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他們忽略了身心症症狀帶給他們的影響,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子有很大的原因是症狀所導致的。 所以,當受助者對於自己沒辦法像以前做甚麼事情而氣餒時,陪伴者要提醒他,這就是身心症的症狀,不是你不好、不夠努力。要先接納自己的病情,接受目前還做不到的自己,停止自責、自我定罪,停止內耗。我覺得這是邁向康復的第一步。

 

我很喜歡施以諾教授在”接住受苦的心” 【註1】的推薦序提到: 這世代有許多人對身心疾病患者存有偏見,覺得他們是軟弱、沒有信心、不夠剛強的一群人。他很常在精神疾病職能的課程時對學生說:「千萬別覺得自己比憂鬱症等身心疾病患者高尚,今天之所以我們是治療師而他是病人,可能只是因為上帝沒有把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難題,加諸在我們身上。」 我被這段話深深地感動,它充滿了安慰與同理。同樣地,我期待社會大眾能換個角度看待來看待身心患者,更了解身心疾病的議題。

                                                       (未完待續)


附註1:

接住受苦的心 - 台大精神科林信男醫師的靈性診療筆記,啟示出版社


歡迎至我的FB紛絲專業瀏覽:

https://www.facebook.com/LivingWithMentalIllness



 


avatar-img
微小的沙龍
14會員
39內容數
我與躁鬱症共舞25年,病發五次,曾經入住精神科急性病房兩次。因為前15年的病程,讓我越來越了解此症,知道如何避開誘使復發的因素及如何保養身心靈,到目前為止已逾10年沒再復發! 期待透過自身的生命故事與經驗分享,可以幫助身心症的病友,以及扶持他們的親友知道如何幫助生病中的親友,讓病友們可以走出他們生命的幽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微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最近的復發跟過去有著明顯的不同,躁期和鬱期的症狀不像過去那般嚴重,在情緒的低潮仍然可以日常生活。除了病識感讓作者願意馬上調整精神科藥物穩住病情外,他在文章中跟大家對他極有幫助的信念、行為、活動…等,期待能對讀者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這篇文章討論了個人在躁鬱症中的憂鬱期裡,如何透過管理自己的能量帳戶來達成情緒的穩定。作者分享了因長時間處於壓力,父親突然離世...等情緒的掙扎,並介紹了能量帳戶的概念及其對健康的重要性。透過重新規劃日常活動以儲存能量、降低消耗能量,成功回穩情緒,期望讀者能學習如何掌控管理自身能量帳戶,改善身心健康。
我終於可以跟醫院裡的身心症病友面對面述說我的生命故事,告訴他們不用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暗自哭泣;告訴他們不要絕望,在耶穌裡有盼望;告訴他們我們不是社會的邊緣人,而是尊貴的、有價值的、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好….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最近的復發跟過去有著明顯的不同,躁期和鬱期的症狀不像過去那般嚴重,在情緒的低潮仍然可以日常生活。除了病識感讓作者願意馬上調整精神科藥物穩住病情外,他在文章中跟大家對他極有幫助的信念、行為、活動…等,期待能對讀者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這篇文章討論了個人在躁鬱症中的憂鬱期裡,如何透過管理自己的能量帳戶來達成情緒的穩定。作者分享了因長時間處於壓力,父親突然離世...等情緒的掙扎,並介紹了能量帳戶的概念及其對健康的重要性。透過重新規劃日常活動以儲存能量、降低消耗能量,成功回穩情緒,期望讀者能學習如何掌控管理自身能量帳戶,改善身心健康。
我終於可以跟醫院裡的身心症病友面對面述說我的生命故事,告訴他們不用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暗自哭泣;告訴他們不要絕望,在耶穌裡有盼望;告訴他們我們不是社會的邊緣人,而是尊貴的、有價值的、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