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審資料的申請動機怎麼寫呢?我們總習慣從「我喜歡什麼」開始思考申請動機,卻很少往內多問一步:「我為什麼選擇這條路?」「我想解決什麼問題?」
真正有力量的申請動機,不只是興趣的堆疊,而是一個人對自己與世界關係的回應。你選擇一個科系,也是在選擇一種願意投入、願意成長、願意貢獻的方式。
本文將引導你從「天賦三核心」出發,找到自己的願景,再運用「動機四連結」整理內在推力,寫出屬於你自己的申請動機──清晰、有感、能帶你走得更遠。▋一、設定願景:找到你的「天賦三核心」
申請動機的書寫,不只是說明自己的興趣或過去的經歷,也要同時能夠展現你對未來的想像與規劃。
設定願景,就像設定北極星。當你能清楚描述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期望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時,讀書計畫和就讀動機就不再只是零散的文字或是資料堆疊,而能夠成為一條清晰有力的故事線。
天賦三核心是什麼?
為了找出真正屬於你的願景,我們可以從「天賦三核心」著手探索:

- 擅長的專長:你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或是學得特別快的領域。
- 喜愛的事物:即使沒人要求,你也會主動投入的活動或興趣。
- 關心的群體:那些你特別在乎、想要幫助的人或議題。
這三個面向交會的地方,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天賦方向。
操作步驟
請分別列出你心中的答案,例如:
- 擅長的專長:寫作、圖像設計
- 喜愛的事物:故事創作、心理學閱讀
- 關心的群體:青少年、情緒困擾者
接著,將這些元素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願景句式:
我以「(擅長的身分)」身分,做「(喜愛的事情)」事,以幫助「(關心的群體)」人,開創出「(想實現的改變或價值)」。
範例一:
- 擅長的專長:插畫設計
- 喜愛的事物:編織故事、表達情感
- 關心的群體:心理壓力大的青少年
→ 造句:「我以『插畫設計者』身分,做『繪製溫暖故事』的事,以幫助『心理壓力大的青少年』,開創出『一個能被理解與療癒的空間』。」
範例二:
- 擅長的專長:邏輯分析
- 喜愛的事物:辯論與公共議題討論
- 關心的群體:弱勢家庭、法律資源不足者
→ 造句:「我以『法律倡議者』身分,做『推廣法律教育』的事,以幫助『弱勢家庭』,促進『資訊平等』,實現『社會正義』。」
▋二、深化思考:運用「動機四連結」
在備審資料中,單純說「我對這個科系很有興趣」是不夠的。
審查老師更希望看到的是:你為什麼認定這條路是自己的選擇?這個選擇與你的個人成長、能力發展有什麼連結?清楚、有層次的就讀動機,不只能展現你對未來的思考,也能提升你的可信度與說服力。
問題導向思考:設定屬於自己的世界問題
未來世界充滿變化。根據研究,到了2030年,將有高達85%的工作是現在不存在的。如果只是以「現有工作職稱」作為目標,未來有可能被科技或新系統取代。
史丹佛大學更鼓勵學生思考:「別問你要讀什麼科系,要問你想解決世界上哪一個問題。」
當你能以「想解決的問題」作為申請動機,並規劃自己要修習哪些能力,自然能從一堆平凡的讀書計畫中脫穎而出。
【舉例】
- 問題導向:「我希望改善弱勢群體在法律資訊取得上的不平等。」
- 行動連結:「因此,我選擇進入法律系,累積法律專業、公共倡議與社會觀察能力。」
運用「動機四連結」思考模型
這裡提供一個來自曾培佑老師《思考馬達》的實用模型,幫助你釐清申請動機的核心,找到你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或追求的價值。你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思考:
- 優勢連結:選擇這個科系,可以讓我的某項優勢變得更強。
👉 書寫時可以補充自己具備的特質、能力,或過去累積的經驗成果。 - 劣勢連結:選擇這個科系,可以補強我現有的不足或短處。
👉 書寫時可以結合該科系的課程特色、師資資源,說明你想如何成長。 - 比較連結:選擇這個科系,可以填補社會現況或他人經驗中的裂縫。
👉 書寫時可以呈現你對現實問題的觀察與思考,讓人看見你的社會感知力。 - 願景連結:選擇這個科系,是為了實現我心中更遠大的目標或理想。
👉 書寫時可以加入你的夢想圖像、未來藍圖,或個人重要的啟發經驗。

操作步驟
- 回到你在「設定願景」時產生的願景句子。
- 思考:你想實現這個願景,選擇這個科系時,最貼近的是哪一種連結?
- 根據連結類型,加入自己的經驗及獨到眼光,展開你的動機描述。
▋三、範例參考:
【範例一】
假設一位學生的天賦三核心是:
- 擅長的專長:圖像設計
- 喜愛的事物:說故事
- 關心的群體:青少年
假設願景是:「我以插畫設計者身分,做繪製溫暖故事的事,以幫助心理壓力大的青少年,開創出一個能被理解與療癒的空間。」
1.優勢連結(強上加強)
「我擅長以圖像傳遞情感,也能以故事性串聯畫面,這成為我表達內心與觸動他人心靈的天賦。選擇設計系,是為了讓我的圖像敘事能力更加精緻與專業,進而創造出能溫暖人心的作品。」
✅ 重點:強項提升 → 讓自己更專精、更高階
2.劣勢連結(補齊短板)
「在投入插畫創作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在設計理論、構圖結構與使用者心理面向上仍有不足。希望透過設計系的專業課程,系統性補強這些能力,讓作品更具溝通力與專業感。」
✅ 重點:承認不足 → 系統性補足
3.比較連結(對社會需求的觀察)
「我觀察到目前許多針對青少年的插畫作品,往往流於表層娛樂,較少觸及深層情緒的陪伴與理解。希望透過設計系的學習,創作真正能療癒心靈、回應情感需求的作品。」
✅ 重點:觀察差距 → 自己想要補上這個空缺
4. 願景連結(為未來藍圖鋪路):
「我希望未來能創立一個以插畫與故事為核心,陪伴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品牌。選擇設計系,是我實現這個理想藍圖的第一步。」
✅ 重點:為自己的長期理想鋪路
【範例二】
假設願景是:「我以法律倡議者的身分,推動法律教育,幫助弱勢家庭提升法律素養,進而促進資訊平等與社會正義。」
1.優勢連結(強上加強)
「我擅長邏輯分析與公共議題討論,高中時在辯論社累積了大量論證與反駁經驗。選擇法律系,希望將這些思考與溝通的優勢,轉化為更專業的法律知識與倡議行動,未來在法律服務與社會改革中發揮影響力。」
✅ 重點:分析自己的既有優勢(邏輯力、辯論力)及經歷,如何進階專業應用。
2.劣勢連結(補齊短板)
「雖然我對社會議題有高度關注,但發現自己在法律條文、程序理解與系統性推理上仍顯不足。進入法律系,希望藉由完整的基礎訓練,讓我能更有力地支持需要法律協助的群體。」
✅ 重點:承認自己現階段欠缺法律專業,期待系統性補強。
3. 比較連結(對社會需求的觀察)
「我觀察到,許多弱勢家庭因資訊落差與資源不足,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常常無法及時獲得協助。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懂得溝通與普及法律知識的人,透過法律系的學習,填補社會現有的資訊斷層。」
✅ 重點:看到社會上有斷層(資訊不對等)→想成為解決的人。
4. 願景連結(為未來藍圖鋪路)
「我希望未來能成立一個以推廣法律教育與弱勢權益維護為核心的非營利組織。法律系將是我實現這個長期願景的重要起點,提供我必須的專業知識與社會連結能力。」
✅ 重點:明確的未來目標 → 法律系是達成目標的跳板。
以範例二為例,可組織文字如下:

▋四、結語
申請動機,是一次難得的自我對話。當你開始思考,原來我想讀這個科系,不只是因為我喜歡,而是因為我看見了某個問題、某個缺口、一個我想努力靠近的願景──那一刻,你正在真正地認識自己。
也許你是因為某項能力特別強,而想讓它變得更專業、更有影響力;也許你是發現自己還不夠好,而希望能補足缺口、變得更完整; 也可能是你看見了社會上某些人長期被忽略的需要,或是你心中早就有個未來圖像,一直等待出發。
因為這份動機,來自你想成為的樣子,來自你對世界的關懷,來自你想要前進的方向。
願你在思考與書寫的過程中,不只是完成了一份申請資料,更從中找回了自己的熱情與選擇權。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