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教養的一代.是愛還是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圖書館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突然覺得被打中什麼,尤其是家庭教育和親子教育的關鍵概念。

19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芝(William Buttler Yeats):『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非正規教育,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教育,沒有組織、嚴密計劃或固定模式,且絕大多數不具備專業教育知識能力,通常是為了滿足個家庭庭傳統和願望;其教育方法與內容,取決於教育者的個人意志和能力,家庭教育通常以「家庭」為核心,建立在維護、或延續光宗耀祖的基礎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權威」與「指令」性質。

 

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以愛護子女身心健康、開發子女潛能、培養個性為目標,其重點在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與責任關係,不限於兒童,也不會因為兒女成年而終止,並非單純的家庭教育,因為「親」與「子」兩者都應該同時受到教育、一起成長。親子教育是孩子與父母一起互動,以彼此學習為軸心,建立在孩子個人成長和發展需求的前提上,並以「溝通」和「建立關係」為工具。

和孩子一起學

回想我和達爸在當孩子的年代,頂多只有家教育,而現在,我們想為孩子塑造的,是「親」與「子」一起學習、透過溝通、良好互動來學習成長,說起來繞口,但真的不是他人口中那麼雲淡風輕的:「以前還不是這樣長大的」,「你看誰誰誰就是如何如何」。拜託這是我的孩子(翻白眼),我們也許遲欵過、也可能還在摸索中,但從來沒有停止觀察、斟酌、和孩子一起學習、調整生活模式,還真心不羨慕誰、誰、誰;相信我的孩子也是。

書中以研究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成長和成功經歷,歸納了多種範例和相關故事,包含了單親教養、雙親對教育理念不同、獨生子女、隔代教養等各種不同故事,我彷佛看了濃縮版的偉人傳記,講述了其父母、或其祖父母是如何成為孩子成長動力的推手,作者將這些愛的力量與智慧經驗整合起來,分享給現代趨於過度教養的父母。

鳥翼別繫上黃金,那就會飛不起來了(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是愛還是害?

在物質生活不斷提昇、獨生子女不斷增多的現在,長輩們對孩子的的關愛,不能僅僅只停留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上,都需嚴格要求,在教育思想上盡可能和孩子父母一致,才能促使孩子真正茁壯成長。不免想起身邊總有些逆耳的聲音,比如:「我們是在疼你的孩子,要懂得感謝」這一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話,寵最簡單了還需要別人出手嗎?期待那些不用負責任的愛,點到為止就好,希望大家身邊這種長輩和親友,都能適可而止,學著尊重孩子父母。

畢竟我們決定只生養一個獨生孩子,為了對他負起責任,就怕讓孩子過得太舒適、養尊處優,導致小孩以自我為中心,產生無法獨立、自私、任性、懶惰、不尊重他人和沒有同理心...等缺點,如何適當地給孩子機會,讓他去接受磨練,也是我們正在思考的課題。

居禮夫人留給女兒一句良言—「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這才是對子女最深切、而理智的愛。

獨生子女教養

橫向關係

獨生子女最缺乏的是基於相互平等的橫向關係(如:兄弟姐妹和同學間容易溝通、他們是平輩、容易彼此影嚮的關係),也是走向社會、學會處理人際關係重要的一步;橫向的教育是基於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柔性教育,特點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花費的時間、精力較多,效果雖然慢,但一旦被融化,就會產生巨大持久的效果。

垂直關係

而父母與子女是垂直關係,屬比較剛性、帶有強制性的關係,特點是簡單、迅速、有效,但可能會產生親子間情感破裂的副作用。

 

適合的教養模式

我們有能力可以選擇,當然想在柔性的橫向關係中深耕。經由前人的教養典範,我們知道教育孩子不是只有一種方式,不是只能送補習班、只能送森林小學、或跳脫體制在家自學,而是就孩子的個性,父母要懂得採取剛柔並濟、彈性的教育策略,在這個過程中且戰且走,雖然不太容易,但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尊重他但不能寵溺、引導他但不能專制、保護他但不要限制,用生命陪伴生命,這是身為父母的責任,我們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教養模式,尤其是我們這樣的獨生子父母。

作者在結語中殷切提醒,現代父母有責任要讓孩子學會「帶得走的能力」、「會成長的素養」,堅持「對未來的希望」,不要把孩子當風箏,要給他一雙翅膀。

心理學家溫特伯托(M.Winterbottom)的權威性研究中,探討了兒童(8-11歲男孩)獨立性培養,與其成就動機的關係,結果發現,孩子成就動機高的母親認為,兒童應該很早開始獨立生活,而孩子成就動機低的母親,則認為兒童應該受限,不應太早獨立活動。

這個結果剛好在同時期看的書-不認輸的骨氣,獲得小小的驗證,一個年輕女孩沒有寬裕的家庭背景,雖然不是獨生女,但她很早就開始學習獨立;在體驗成功的喜悅前,必須先嘗試獨立自主的生活,只有在磨練中,才能刺激起成功的慾望;這讓我積極思考孩子學習獨立的時機,是時候開始有計劃性的成型了。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教育的定義是忘卻了在學校學得的全部內容後,所剩下的本領,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

我們都不是教育專家,面對現代育兒的各種困境,難免會有恐懼,怕過度教養、怕逼太緊孩子壓力過大!怕太廢會影嚮他不知為生活努力究竟是為何物?怕該給他的資源是否永遠都不夠的匱乏感。



還好最終可以靜下來,不走人云亦云的路,也會不斷思考,在孩子的教育上,還能為他多做些什麼呢?

孩子是有自由意志的個體,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無法預期,除了希望他健康快樂長大,我們也很願意和他一起前進,期待他在未來世界裏,是一個有用的人,這算是為未來的社會盡點力了吧!



「在這個世界上,有勇氣在自己的生活中,嘗試解決新問題的,正是那些使社會偉大的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當兒子還小的時候...
14會員
171內容數
2025/05/01
河岸秘境 網路上找到的網美咖啡館,總是擠的人滿為患,這天下午沒下雨,臨時找到這個名為河岸秘境咖啡的新點,導航到了之後,請不要猶豫直接將車開進去! 停好車後,默默地由這兩棟木屋間的小徑走入探險。 走過大樹和小木屋後,就是河岸美景一片囉。 老闆看我們探頭探腦的,出來招呼我們往前走,走出小徑別有洞
2025/05/01
河岸秘境 網路上找到的網美咖啡館,總是擠的人滿為患,這天下午沒下雨,臨時找到這個名為河岸秘境咖啡的新點,導航到了之後,請不要猶豫直接將車開進去! 停好車後,默默地由這兩棟木屋間的小徑走入探險。 走過大樹和小木屋後,就是河岸美景一片囉。 老闆看我們探頭探腦的,出來招呼我們往前走,走出小徑別有洞
2025/05/01
登山目標 宜蘭人怎麼能沒爬過礁溪的抺茶山呢?熟悉的朋友都說要上抺茶山真有點硬,搖頭說我可能不行(我自己也知道三腳貓上不了山),因此許下2023年一定要爬上抺茶山的目標,平常天氣一放晴,就會自發性去河堤邉練練腳力,為了順利登頂抺茶山,我也要多練習走登階步道阿,至少要由入門款進階到初級款才行。 [c
2025/05/01
登山目標 宜蘭人怎麼能沒爬過礁溪的抺茶山呢?熟悉的朋友都說要上抺茶山真有點硬,搖頭說我可能不行(我自己也知道三腳貓上不了山),因此許下2023年一定要爬上抺茶山的目標,平常天氣一放晴,就會自發性去河堤邉練練腳力,為了順利登頂抺茶山,我也要多練習走登階步道阿,至少要由入門款進階到初級款才行。 [c
2025/05/01
安農溪落羽松 找到之前曾來訪安農溪畔的照片,當時松樹還沒變色,綠油油的一片。 後來再陪朋友來訪,這名聞遐邇的三星落羽松,終於看到不同季節,灑落在松樹上的色調變化。 美景如畫,難怪總能吸引旅人駐足;而遊客一多,就只能排隊等候空檔,拍下照片,匆匆來去。 分洪堰風景區 其實除了會依季節變色的
2025/05/01
安農溪落羽松 找到之前曾來訪安農溪畔的照片,當時松樹還沒變色,綠油油的一片。 後來再陪朋友來訪,這名聞遐邇的三星落羽松,終於看到不同季節,灑落在松樹上的色調變化。 美景如畫,難怪總能吸引旅人駐足;而遊客一多,就只能排隊等候空檔,拍下照片,匆匆來去。 分洪堰風景區 其實除了會依季節變色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一個傳記的故事,記錄了作者在豪門家庭中當家教的經歷。書中描述了在富人圈中,家長們注重孩子的教育,並為他們提供各種教育資源以為其爭取入讀常春藤聯盟。這種教育模式雖能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但也對其帶來巨大壓力。文章提出了關於教育與成功的思考,讓人深思。
Thumbnail
一個傳記的故事,記錄了作者在豪門家庭中當家教的經歷。書中描述了在富人圈中,家長們注重孩子的教育,並為他們提供各種教育資源以為其爭取入讀常春藤聯盟。這種教育模式雖能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但也對其帶來巨大壓力。文章提出了關於教育與成功的思考,讓人深思。
Thumbnail
聽著家教學生最近的煩惱,我滿是心疼,在充滿恐懼與壓力的環境下,孩子升上高中後已失去動力讀書,孩子身邊不缺少「你老是逃避讀書。」的勸說,缺少的是一個願意理解他的大人。很幸運地,教育界在這個世代有了《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這樣相見恨晚的書,這本書幫助許多老師放下背負已久的重擔,是讓我重拾教學熱情的寶典。
Thumbnail
聽著家教學生最近的煩惱,我滿是心疼,在充滿恐懼與壓力的環境下,孩子升上高中後已失去動力讀書,孩子身邊不缺少「你老是逃避讀書。」的勸說,缺少的是一個願意理解他的大人。很幸運地,教育界在這個世代有了《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這樣相見恨晚的書,這本書幫助許多老師放下背負已久的重擔,是讓我重拾教學熱情的寶典。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教育中的問題,從社會文化影響到教育制度的層面,此外,亦分享在「也思服務學習學會」機構如何引導受傷孩子復原。通過閱讀此書,不僅讓個人了解和反思過往經歷,並學習從中培養應對、調整和改變的能力,避免將問題傳承給下一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值得細讀。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教育中的問題,從社會文化影響到教育制度的層面,此外,亦分享在「也思服務學習學會」機構如何引導受傷孩子復原。通過閱讀此書,不僅讓個人了解和反思過往經歷,並學習從中培養應對、調整和改變的能力,避免將問題傳承給下一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值得細讀。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書中談及過度的教養可能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主張父母放下過度管教,創造理解和諧的教養環境。
Thumbnail
書中談及過度的教養可能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主張父母放下過度管教,創造理解和諧的教養環境。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教育不只有課綱規範,更要生活培養   最近課綱的問題沸沸揚揚,做為兩個孩子的老爸,對於這時代孩子的教育,我其實不在意課綱內容怎麼編排。因為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純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完整且讓人學識豐富的時代。
Thumbnail
教育不只有課綱規範,更要生活培養   最近課綱的問題沸沸揚揚,做為兩個孩子的老爸,對於這時代孩子的教育,我其實不在意課綱內容怎麼編排。因為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純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完整且讓人學識豐富的時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