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讓人卡住的,不只是障礙,而是你沒看見的內在「C.A.R.」卡點
一、障礙是路況,考驗的是外部條件
我們總會說:「這案子太難了、對方太難搞了、這流程太亂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有些人在一樣的壓力下能破風前行, 而有些人卻總是停在原地,越等越焦慮、越拖越無力?
也許問題不是出在路,而是出在你這輛「車」的內部性能。
障礙是大家都會遇到的路況,卡點卻是你專屬的車況。

二、卡點是車子的內在狀態,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的C.A.R.系統
一輛車如果導航錯了、引擎過熱、煞車卡死,就算眼前是筆直的高速公路也開不出去。
這三大「車況問題」,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內在卡點:
🚫 C|Closure 主觀閉合——導航失靈,路還沒看清楚就自我封閉
- 一開始就下定論:「這不可能成功。」
- 習慣根據舊經驗判斷:「這種提案以前試過了,沒用。」
- 看不到新選項,只會繞舊地圖:「反正改了也不會比較好。」
🛑 你不是沒路,而是你的導航一直告訴你「沒有路」。
🔧 小練習:
問問自己——「我現在的判斷,是基於事實,還是過去的失敗經驗?」 給想法多一點空間,導航才有可能更新。
🔥 A|Amplifier 情緒放大——引擎過熱,小狀況被放成大問題
- 一點壓力,就放大成「我根本不行」的恐慌
- 一句批評,就引爆「我被否定了」的憤怒
- 情緒蓋過邏輯,讓本來可解的問題變成走不出去的死胡同
🛑 你不是沒能力,而是引擎一熱,你就什麼都不敢踩。
🔧 小練習:
提醒自己——「情緒是儀表板,不是方向盤。」 你可以看見焦慮,但不需要讓它開車。
🧱 R|Resistance 慣性阻力——煞車踩著,卻怪車子動不了
- 明知道應該換做法,卻總是拖延不動
- 一聽到「改變」,身體就先緊繃
- 習慣了原地打轉,寧可承擔無效,也不願冒一點未知的風險
🛑 你不是懶惰,而是內心那隻腳早就踩住了煞車。
🔧 小練習:
改變不必大,可以小步開始。問自己——「我能不能先改變一個5%的習慣?」
三、不是你不行,是你沒調車就上路了
很多人都在修「外部的路」:換部門、換公司、換流程;
卻沒修「內部的車」:看法沒鬆、情緒沒穩、慣性沒動。
結果跑一段就卡,卡了就懷疑自己,懷疑完又繼續繞回原地。
這不是你能力不夠,是你的車況沒被調整過。
四、結語|內在的性能,決定你外在能開多遠
你不可能控制所有路況——會有彎路、壞路、沒路標的時候,
但你能調整自己的「C.A.R. 系統」, 讓你即使走在碎石路上,也能穩穩前進。
因為,真正讓人走得遠的,不是路的平坦,而是車的狀態。
你不必一次成為超跑,只要開始調整, 每次卡住時,就少一點迷惘,多一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