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31, 2021
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聽了熊仁謙和林思宇主持的 Podcast《別說你懂哲學》(現已停更),只覺得相見恨晚。有關人生、愛情、生活的問題,都在這裡得到療癒與深刻的見解。
這集〈為什麼我們永遠不能理解彼此的憂鬱〉讓我感觸很深,邊聽邊想著自己是如何長期的不接受自己的狀態。
熊仁謙說:「『接受自己』其實是一件蠻困頓的事情
人生最難的事情不是憂鬱或苦難,人生最難的事情是曲折*
*在這裡「曲折」並不是指事件的跌宕起伏,而是指一種心理上的扭曲與掙扎,意思是「明明是這樣,卻又不願意承認是這樣」

「他明明憂鬱,但他不願承認自己憂鬱;
他明明情緒化,卻希望自己不要情緒化;
他明明做不好某件事情,卻硬想要把這件事做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底部是虛的,所以很容易在這些情況下跌倒。
有些憂鬱可能是你覺得自己不適應,或覺得自己不擅長,沒辦法接受自己還不被認同,沒辦法接受自己能力還不夠好。」
這種樣子最可怕,不願意或沒辦法接受自己的樣子是最可怕的

首先,「接受」自己的狀態是第一步 —— 接受自己的低潮、憂鬱、委靡、暫時不想起身面對。
已經被打倒了,就躺一下再站起來,不要急著站起來,可以先躺一下。
熊仁謙說,能夠躺一下不容易,但卻是超重要的能力。
原因來自於現代人都很趕時間,我們也不給自己時間。
今天我花兩個禮拜完成任務,下次就有人問你(或自問):「那這次能不能一個禮拜完成?」
這一季用了兩個月達成業績目標,下次就有人問你(或自問):「那這一季你預計花多久時間達成數字?兩個月有辦法嗎?」
因為我們比上一個世代的人更常面對不確定性、迷惘、憂鬱、焦慮,熊仁謙覺得我們需要練習「停留」的能力,比練習「衝」重要的多。
我們要做的,不是想辦法馬上起身,而是想辦法不要動、待著、讓自己躺一下。
有些時候生命中你以為出現的錯誤或挫折,
其實裡面蘊藏了某些東西你當下可能不會知道,有一天可能會成熟,有可能會沒有。
但重點是你必須給自己留一點空間,不要逼著自己立刻馬上變得怎麼樣。
接受並承擔那份不適感,給自己留點空間、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