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感覺大腦裡有個聲音不斷喋喋不休?明明已經躺在床上準備入睡,思緒卻依然在分析今天的每個細節、擔憂明天的大小事?這就是所謂的「內耗」——它會持續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卻沒有任何實質產出的思考狀態。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幾乎都成了內耗的受害者。過度思考、反覆咀嚼同一個問題、不斷質疑自己的決定……這些都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內耗症狀。
今天我想分享三種實用的「內在對話法」,幫助你安撫過度思考的大腦,找回生活的平靜與能量。這些方法不需要複雜的工具,只要你願意嘗試新的思考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內耗?解析3種心理機制
1️⃣ 不確定感—對未知的恐懼,導致過度計劃與思考
這是最常見的內耗類型。例如我們在工作上期望獲得更多掌聲,總覺得再努力一點、表現好一點,或許就能被看見。又或是人生規劃上,我們總是在自己想做的事與功成名就中不斷拉扯,擔心繳不出帳單、承受社會價值觀的壓力,但也想做一個開心的自己。
不確定感會讓我們的大腦不停地模擬各種可能性,希望透過思考來獲得控制感。然而,這往往適得其反,讓我們陷入無止盡的思考迴圈。
2️⃣ 完美主義傾向—害怕犯錯,反覆檢查與過度反思
即將呈交的計畫案反覆檢查,深怕哪裡出錯,因為不想讓別人看見不完美的我。「檢查」這件事本身是合理行為,但如果誇張到讓你無法專心吃飯、好好休息,就可能成了病態的「內耗模式」。
完美主義者常常設定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任何小瑕疵都可能引發強烈的自我批判,進而陷入內耗的泥沼中。
3️⃣ 社會比較心理—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們看到別人三十歲買房買車、有完美家庭,還會出國遊山玩水,一切都如此完美。再回頭看看自己,覺得自己很失敗,沒車沒房,還在領別人薪水,腦袋滿滿的聲音都在說:「我是不是很差勁...」這種比較不斷循環,成為內耗的無底洞。
社交媒體更是放大了這種比較心理,讓我們時刻暴露在他人精心編輯過的「完美人生」展示中。
認識你的「內耗模式」
🚩 情境型內耗:讓你瞬間心跳加速的場合
還記得每次上台報告前,大腦就開始自動播放失敗畫面嗎?或是主管一說「我們談談」,你馬上回想最近的所有「可能犯錯」?這就是情境型內耗。
具體例子:
- 開會前一晚反覆預演發言,結果失眠,隔天反而表現不佳
- 約會前換了七八套衣服,腦中不斷想著「這樣穿對方會怎麼想」
- 發送重要郵件後,反覆檢查收件箱,腦中模擬各種回應情境
🚩 慣性內耗:無聲無息偷走你能量的思考黑洞
「我是不是不夠好?」「剛剛那句話是不是說錯了?」這些聲音無時無刻都在腦中盤旋,像是一個永不打烊的思考中心。
具體例子:
- 洗澡時反覆回想今天的對話,檢討每句話
- 吃飯時腦中一直想工作待辦事項
- 走路、做家事時耳邊總是響起「你不夠好」的自我批評聲
🚩身體會說話!內耗的生理警訊
你的身體比你想像的誠實多了!當你陷入內耗時,它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你「該停止了」。
- 頭部緊繃,甚至會有偏頭痛的情況
- 肩頸僵硬,即使在放鬆環境中也無法鬆弛
- 腸胃不適,胃痛或腹瀉(以為是食物問題,其實是焦慮)
- 疲憊卻睡不著,腦中像跑馬燈不停轉動
- 手機成癮,不斷滑動更新,其實是在逃避焦慮
如果你也曾遇過類似情況,別擔心,認識它就是改變的第一步。當內耗來襲時,我們需要的不是壓抑思緒,而是學習與自己對話的新方式。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練習三種簡單又有效的「內在對話法」。
【 免費索取 】自我情緒梳理模板
三種「內在對話法」與自己建立健康關係
1️⃣ 「客觀觀察者」對話法
學會站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的思緒。不是壓抑思考,而是練習旁觀自己的內心劇場。實踐步驟如下:
- 覺察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內耗時,先停下來,深呼吸,然後對自己說:「我注意到有些想法出現了。」 - 轉換視角
使用第三人稱描述自己:「小明正在擔心明天的報告會搞砸」,而不是「我會搞砸明天的報告」。 - 記錄觀察,不做評判
以溫和好奇的態度觀察自己的想法,就像你在安靜地陪伴一位朋友傾訴:「原來小明現在腦中浮現了這些擔憂啊」,而非「我真是個失敗者」。
2️⃣ 「自我關懷」對話法
這種方法教你用溫柔、理解的態度與自己對話,就像對待一位你的好朋友一樣。實踐步驟如下:
- 覺察、捕捉自我批判
先識別出內在批判的聲音:「我總是搞砸一切」、「我永遠不夠好」。 - 想像如果是自己身旁的朋友,你會怎麼做...?
問自己:「如果是朋友遇到同樣狀況,我會說什麼?」 - 轉換語言模式
對自己說:「你已經很努力了,這真的不容易。」
3️⃣ 「實用提問」對話法
當我們陷入無止境的內耗時,往往是因為思考方式太過抽象或情緒化。實用提問法有助於我們將焦點轉向具體、有建設性的方向。
- 辨識無效思考
察覺到同樣的想法反覆出現但沒有新的結論。 - 轉向實用問題
將模糊的擔憂轉化為具體、可回答的問題。「如果我只能做一件事來改善狀況,那是什麼?」 - 設定思考期限
給自己10分鐘焦慮,然後開始執行或暫時擱置,不讓自己陷入情緒中太久。
常見實用問題清單:
- 「現在,我能採取的最小行動是什麼?」
- 「如果我只能做一件事來改善情況,那會是什麼?」
- 「六個月後回看,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 「這個問題有解決方案嗎?如果沒有,我要如何與它和平共處?」
- 「我現在需要的是解決方案,還是只是被理解?」
建立持續實踐的生活系統
內耗與焦慮無法從人生中徹底剷除,但我們可以學會如何與它們和平共處。透過「內在對話法」可以讓我們更有意識去察覺內耗的時刻,你也可以試試其他方法,有助你養成更穩定的心理狀態:
- 正念冥想:每天花5分鐘觀察呼吸、練習當下
- 充足睡眠:通常疲憊的大腦更容易陷入負面思考
- 規律運動:運動能釋放多巴胺與血清素,提升快樂感
- 社交連結:找信任的人傾訴,有助釋放心理壓力
- 書寫情緒:日記是傾聽自己的管道,也能釐清混亂思緒
我們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消除內耗,而是有意識地覺察,並且明白我們都不可能時刻完美,勇於承認我們的缺失,盡力去改善,那就是最好的開始。有時候,承認我們的脆弱,正是力量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