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蔡秀吉|你可能沒想過,負責任的技術設計從來不是 checkbox 遊戲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一個產品、演算法或某種「用戶體驗優化」,明明寫得漂漂亮亮,卻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不是壞,而是「不對」。
這種「不對勁」,在 Google 責任創新(負責任的AI)倫理設計工作坊中被拆解得很徹底。我潛進這段逐字稿裡,就像解一場未爆彈,一字一句拆開那些表面和諧的道德肌理,裡頭其實藏著科技與社會的斷裂聲。我們在 workshop 裡看到了什麼?我們先看這張圖

一條實線代表科技複雜度,一條虛線代表法律進展。自從 1990 年代中期,科技線像裝了火箭一樣衝上天,而法規這條虛線卻還在悠哉慢跑,雙線正式脫鉤。現在的我們,活在一個「政策真空」裡,像是在打開 Pandora 的盒子後才問:「欸,我們這樣做對嗎?」
一場誤會:你以為 ethics 是 QA 最後一關?
這場 workshop 說得很白,很多科技公司的倫理機制根本是「事後諸葛」。產品快要上線了,才送去什麼倫理審查委員會過水一次,期待能「被祝福、被洗白」。
但對不起,倫理不是你按一下按鈕就變好的東西,不是 GitHub Action 裡可以打包的 config。當你設計的時候沒問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到最後你就會卡在:「這東西怎麼就變成這樣了?」
那些我們沒說出口的選擇,其實也在塑造未來
在 workshop 裡,講者引了一句話我很喜歡:「The things we make reflect our intent」。我們做的每一個決策、寫下的每一行程式碼,都是對這個世界的一種價值宣告。你選擇了怎麼設計、怎麼呈現資訊,其實也在默默地決定了「誰能用這個科技、誰會被排除在外」。
更殘酷的是,科技設計永遠不是零和的理想世界:你解決了一個問題,通常也會順手創造出另一個副作用。
技術人與倫理的距離,可能只差一句「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始談」
很多工程師不是沒良心,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口」。怕說錯話、怕團隊聽不懂、怕會被認為在拖進度。結果最後大家都不說。然後就沒有人說。
而這個 workshop 最棒的地方是,它不只教你「要談倫理」,更教你「怎麼談倫理」。從「外顯化團隊意圖」開始,用 moral imagination 去做 scenario 模擬,用設計哲學拆解決策過程裡的盲點。它不是強迫你政治正確,而是教你怎麼在一堆 trade-off 裡找到相對沒那麼爛的選項。
最後,我想說——
我們這一代的技術人,背著前面幾代人丟下的爛攤子走,卻還被要求更快、更便宜、更 AI。我們沒有時間做夢,但更不能忘記問問題。
負責任的設計,不是完成某個「倫理 checklist」;它是一種設計文化,是從第一天就要問:「我們這樣做,會為誰創造價值?會為誰帶來風險?」
與其幻想未來,不如練習現在。
如果你喜歡這類從技術角度談倫理的文章,或你在某些設計決策中也有卡關過,歡迎留言討論,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把這些難題拆開來,一起改善 Workf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