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貼文來自 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專欄文章刊登於TCNN〈從懺悔到行動:教宗方濟各×原住民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Ispalakan Umav(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普世關係委員)
羅馬天主教首位出自拉丁美洲的領袖──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2025年4月21日辭世,並於4月26日舉行葬禮,全世界致哀與思念。
作為一位承繼殖民歷史與信仰矛盾交織處境的領袖,他在任期間展現了對全球原住民族深刻的關懷與行動,從環境正義、文化保存到歷史懺悔,為信仰與原住民族之間開啟了新的對話路徑。
教宗的歷史行動
- 2015年:在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中指出:「文化的消失與物種滅絕同樣嚴重。」這不僅是生態神學的宣言,也被視為對原住民族文化正義的呼聲。
- 2018年:親赴祕魯亞馬遜地區,傾聽淘金潮對原住民族家園的破壞,支持保存語言與傳統。
- 2019年:配合聯合國「原住民族語言國際年」,推動泛亞馬遜主教會議,主張地方教會應由原住民族文化自主塑造,抵抗殖民邏輯。
- 2022年:展開「懺悔之旅」,前往加拿大為寄宿學校制度造成的傷害道歉,以歸還原住民孩童小鞋子的象徵行動,呼籲邁向真正的和解與治癒。
懺悔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教宗方濟各之所以受到肯定,不僅因為公開的情感姿態,而是他以教宗之尊──一個極具象徵性與權力的人物──承認錯誤,打破宗教體制對歷史創傷的遮蔽。
當權威者選擇坦承歷史,受壓迫者的苦難得以被記憶,社會也才有機會真正朝向轉化。
真正的道歉若沒有隨之而來的行動,便是空洞而虛偽;若道歉能成為行動的起點,它便是正義實現的第一步。
和解不能沒有正義
2022年普世教協(WCC)大會中原住民族議題小組提醒:
「在歷史真相尚未釐清、壓迫根源尚未解除、受害者聲音尚未被尊重時,過早談論和解,只會重演壓迫的劇本。和解若無正義為基礎,便只是另一場剝奪。」
台灣教會的回應與自省
- 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正式道歉。
- 同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發表決議文,坦承過往宣教中曾否定歲時祭儀、燒毀文物、抹煞生命禮俗,造成原住民族深遠傷害。
- 決議文強調:「我們為已知的錯誤及未察覺的過失,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指出轉型正義未具體落實前,不應輕率以宗教名義宣稱「族群和解」。
這不只是懺悔,更是去殖民神學的自覺與實踐。
當代信仰話語的再反省:拿細耳人運動爭議
近年於部分教會風行的「拿細耳人運動」,在今年3月29日的萬人祈禱會中,有原住民牧師公開以「原住民祖先玷汙土地」為主題禱告,引發爭議。
此言論錯置了福音與文化的關係,彷彿非得羞辱族群存在的歷史才「有罪可認」,反而加深原住民族的創傷與疏離。
原住民牧者的回應
- 布農族牧師 Samingaz Ismahasan 撰文〈主耶穌,我可以不做拿細耳人嗎?〉,批評此類運動脫離聖經脈絡,強加身分標記,是殖民論述的延續。
- 泰雅族牧師 Hola Sicyang 在〈原住民真的玷汙了這塊土地嗎?〉指出,福音應豐富文化而非審判文化,這種「自以為是的聖潔」只會製造更大隔閡。
信仰熱情與結構問題
許多教會在意「人數增長」、「信仰復興」,容易忽略其話語是否重演了歷史的壓迫結構。若不反省,只會讓這些言論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結構性壓迫。
令人擔憂的是:影片曝光後,有人不反省內容,反而指責揭露者,試圖壓制批判聲音。
結語:從懺悔到行動的信仰實踐
從教宗方濟各的懺悔行動,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聲明,再到原住民牧師的神學實踐,我們看到:真正的信仰不該畏懼錯誤,真正的悔改必須以行動修復歷史,真正的和解必須以正義為根基。
歷史不能只靠道歉清算;創傷需要被聆聽,錯誤必須被修正,正義才能被實現。
從懺悔到行動,這是一條困難但不可或缺的路。我們仍在路上──不是被動等待,而是以信仰與行動一同開拓這條通往公義的道路。真正的和解,始於勇敢直視真相,持續於堅持不懈的行動,完成於深植於正義之中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