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時因為工作忙碌,加上自己一邊在準備考試,行程排得太緊湊,不知不覺處在過度壓迫自己的狀態。
等到我發現時,身體已經出狀況。
每天工作到下午就會開始胃痛,晚上甚至會痛到睡不著。老師提醒我,願意珍惜資源、為自己努力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是要給予自己更多的時間調適,現階段我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計畫,把節奏放慢、把準備期拉長。
內心不禁覺得有些低落,好不容易努力到了一個程度,結果卻被說要放慢,一切好像重新開始,這樣目標不是比較慢才能達成嗎?
正巧前陣子,跑步上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可能因為太過焦慮,影響了心跳,雖然平常感覺不到,但是跑步時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心跳過快。同樣的速度下,平常可以跑30分鐘,但現在可能跑10分鐘就因為太喘而受不了。
在馬拉松中,有些跑者在前10公里時,明明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些狀況,卻忽略不計,因為放不下這個速度。然而,不主動放慢的後果,就是被動放慢。當後面想要提速的時候,身體已經無法配合。或許,我就是這種跑者。
然而,頂尖的跑者,並不會一直處在同一個配速,而是每一小段距離就會有一個調整,有時甚至會主動放慢幾百公尺、甚至1公里,只是光看他的腿部動作,一般人難以覺察。
之所以要主動放慢,是為了讓身體恢復,這樣至少還有機會把自己的速度要回來,但是如果不願意放棄速度,那就只會被動放慢了。
看來,即便再怎麼不情願,都必須學會主動放慢,無論在馬拉松賽道上,或是真實的世界裡,都是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