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母親節,假日帶著2個孩子到度假村和動物園玩了兩天的我,極度疲憊。
然而看著孩子成長,是奇妙的感覺。從一個沒有牙齒只會哇哇哭和討吃的生物,長成了會走跑跳,有自己的意見、喜好、思想,開始有一大堆問題和好奇,也會爭辯和頂嘴的人類。
養育小孩是不斷過關打怪的過程,每當有人跟我說「等小孩2歲後就會好多了」「等他們上小學就會輕鬆多了」,我都懷疑這是不斷給予新的期望,以讓父母不致在過程中失去信念和鬥志的安慰話語。學習與孩子相處,回顧自己的成長
和孩子相處最難的一部分,是不斷和自我成長經驗衝擊。我們總是希望能做得正確,做到最好,但事實上,過去經歷的一切形塑了今日的我們。
如果我們不回顧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及上一輩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影響,我們可能會發現那些經驗冷不防地對我們使出一記回馬槍。
我們對於孩子的行為,會有什麼反應,很多時候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為何會有這些想法。那些根植於生活、習慣,潛移默化的觀念,如果不曾去覺察、反思,很可能會無意識地複製相同的教養方式。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但我們可以試著成為更好的父母,和更好的自己。
一輩子的關係
將孩子視為一個培養長期關係的人,而不是一個被交派的任務。
這點一開始很難,從成為新手父母那刻,面對的就是一連串不熟悉的工作:餵奶、拍嗝、換尿布、洗屁屁、哄睡…還有數不清的從未被告知但突如其來的任務,直接就塞到你面前,無法逃避。有時甚至無從求助,嬰兒強迫式的哭聲有時會把產後還在一片混亂中的母親逼到極限。面對一個需索無度又無法溝通的生物,除了每天不停地解鎖新技能破關以外,實在很難把眼光放得多遠。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能表達他們的需求、喜好、想法,就愈來愈感受到他是個完全獨立的人,一個有著自主意志、思想的人,只是有許多能力還未成熟,需要大人的幫忙。
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相處的點滴也會成為他成長過程的記憶。理解到這點,就會覺得,無論孩子多小,蹲下來平視著聽他說話,讓他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允許他做選擇,練習對一個小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這些事情是重要的。
一個人真正的健康與幸福,絕對包含了心理方面的健全。
透過孩子的眼去觀察,讓孩子的行為、思考影響我們,互相交流;「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人」,接納他的感受,不加以評價;允許他用自己的步調選擇依附或獨立,不加以催促。
我們能給孩子為數不多的東西裡,一顆自我肯定的心,或許是最好的禮物之一。
--------------------------------------------------------------------------------------------------
- 書名: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 作者: Philippa Perry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