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常常打斷別人說話、沒耐心等待,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正在和朋友講電話,孩子在一旁不斷拉著你的衣角、大喊:「媽媽!媽媽你看這個!」;家庭聚餐時,大人們才剛開啟一個話題,孩子就急著插嘴,分享他今天在幼兒園的「重大發現」;或者在玩輪流遊戲時,他總是等不及輪到自己,就想搶先一步,甚至因此生氣哭鬧⋯⋯
看著孩子像個「急驚風」一樣,凡事搶在前頭、無法耐心等待,或者像「插嘴大王」,總在不適當的時機打斷別人,你是否感到有些困擾,甚至在社交場合感到尷尬?
孩子在2-6歲這個階段,語言能力快速發展,表達慾望強烈,同時自我中心感也比較強,加上衝動控制能力尚未成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想要什麼就馬上要」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然而,學習等待、輪流、尊重他人發言,是孩子發展社交技巧與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一環。若缺乏適當引導,不僅可能影響他的人際互動,也可能讓他在團體生活中難以適應。
「他都等不及人家講完話,一直插嘴,真的很沒禮貌。」
「跟他玩遊戲,他都不能等,輸了或沒輪到他就生氣。」
面對孩子急切的表達與缺乏耐心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學習等待的藝術,建立輪流的規則,並培養尊重他人的溝通習慣呢?
▌孩子「為了什麼」總是急著插嘴、無法等待?
從阿德勒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幼兒的插嘴與不耐久候,並非全然是「故意搗蛋」或「沒禮貌」,背後有其發展階段的特質與需求。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與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引導。
⚠️ 發展中的「自我中心」:我的事情最重要!
幼兒的思考模式仍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很難完全理解別人的觀點或需求。
當他有一個很棒的想法、一個急切的需求、或一個想分享的發現時,會覺得「我的事情最重要,必須立刻被聽見/被滿足!」
⚠️ 衝動控制能力不足:想到什麼就「馬上說/做」
2-6歲的孩子,大腦負責計畫、抑制衝動的前額葉功能尚未發展成熟。他們「想到」和「做到/說到」之間幾乎沒有緩衝,很難抑制自己「立刻」表達或行動的衝動。
⚠️ 渴望被「立即關注」:害怕被忽略或忘記
孩子可能擔心如果現在不說,等一下就沒機會了,或者大人會忘記他的需求。插嘴或急切的行為,是他努力爭取關注、確保自己「被看見」、「被聽見」的方式。
⚠️ 對「輪流等待」的規則尚不熟悉或缺乏練習
「輪流」、「等待」、「換你」這些抽象的社會規則,對幼兒來說需要時間和具體經驗才能真正理解和內化。他們可能還不明白為什麼要等待,或者缺乏足夠的練習機會。
⚠️ 模仿環境中「搶快」的溝通模式
如果家庭成員之間或孩子常接觸的環境中,人們也常有搶話、打斷別人的習慣,孩子可能在無形中模仿了這種「先說先贏」的溝通模式。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建立「輪流說話」的明確訊號與規則
在日常對話或遊戲中,明確地教導孩子「輪流」的概念。
可以使用簡單的視覺或聽覺訊號,例如:準備一個「發言棒」,拿到發言棒的人才能說話;或者約定手勢,例如:孩子想說話時可以先舉手,你看到後會給他回應。
規則要簡單、具體,並在初期時常提醒。
✅ 「刻意練習」等待:從遊戲和短時間開始
透過各種遊戲來練習等待與輪流,例如:輪流堆積木、輪流丟球、玩「一二三木頭人」等。
初期從「等待幾秒鐘」開始,再逐漸拉長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刻意創造一些短暫等待的機會,例如:「請等媽媽數到十,再打開這個餅乾。」
✅ 溫和制止,並在「適當時機」給予發言權
當孩子插嘴時,溫和而堅定地制止他:「請等一下,現在是爸爸在說話。」或者用約定好的手勢提醒他。
在他停下來等待後,要在適當的時機(例如:你講話告一段落)轉向他,給予他發言的機會:「好,現在換你說說看你想告訴我什麼?」讓他感覺到「等待是值得的」。
✅ 鼓勵「等待成功」的每一次進步
當孩子成功地等待、沒有插嘴、或者遵守了輪流規則時,要立即給予具體、真誠的鼓勵與肯定。
「你剛剛有記得等我講完話才說耶,好棒!很有耐心喔!」、「你這次玩遊戲都很有耐心地等待輪到你,真厲害!」正向強化能鼓勵他重複好的行為。
✅ 爸媽身教:示範耐心傾聽與不插嘴
父母自身的溝通習慣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在與孩子對話,或與其他家人對話時,有意識地示範耐心傾聽、不隨意打斷他人、尊重他人發言權。孩子會從你的行為中學習到真正的尊重。
▌等一下,更美好,陪孩子種下耐心的種子
教導幼兒學習等待與不插嘴,是一場需要極大耐心與一致性的「慢」教養。
這不僅是禮貌的培養,更是孩子學習衝動控制、尊重他人、以及發展社會情緒能力的關鍵一步。
別期待孩子能立刻完美做到,每一次的提醒、每一次的練習、每一次的肯定,都是在他心中種下耐心與尊重的種子。
用溫和的引導與愛,陪伴孩子慢慢體驗「等一下,更美好」的道理,讓他在未來的團體生活中,能更自在、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