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願意做家事,我要怎麼教小孩?
「為什麼又是我倒垃圾?昨天不是我倒的嗎?」
「洗碗好麻煩喔!我等一下再洗不行嗎?」
「如果我幫忙摺衣服,那我可以多玩半小時電腦嗎?」
你請孩子幫忙分擔一些家務,他卻開始討價還價、抱怨連連,或者想盡辦法拖延、找藉口。
原本希望他能學習負責任、為家庭盡一份心力,卻常常演變成一場親子間的「家事攻防戰」。
你可能感到無奈,為什麼孩子不能自動自發一點?也可能感到生氣,覺得孩子不夠體貼、只想著玩。
這樣「家事攻防戰」,是否也讓你感到心累又無奈?
讓孩子參與家事,是培養他們責任感、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對家庭「貢獻感」的重要途徑。
然而對於孩子來說,玩樂的吸引力往往遠大於做家事的「義務感」,因此出現討價還價、抱怨的行為其實相當常見。
「叫他做個家事像要他的命一樣,比登天還難!」
「都要用交換條件才肯動,這是在做生意嗎?」
面對孩子對家事的抗拒與協商,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讓他從「被迫」轉為「樂意」,從「抱怨」轉為「負責」,並真正理解參與家務的意義呢?
▌孩子「為了什麼」對做家事百般不願?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抗拒做家事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將其歸咎於「懶惰」或「不聽話」。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需求,並引導他建立正向的參與態度。
⚠️ 追求權力,想「討價還價」來掌控局面
孩子可能不喜歡「被命令」做家事,而想透過討價還價(「我做這個,那你要答應我什麼?」)或拖延,來感受到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掌控權」,證明自己不是只能被動接受指令。
⚠️ 逃避「多出來」的責任,想保有自己的時間
對孩子來說,做家事意味著要犧牲掉一部分原可用來玩樂、看電視或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間。他們可能覺得家事是「額外」的負擔,想盡辦法逃避或減少。
⚠️ 感覺「不公平」或任務「不好玩」
孩子可能覺得家事分配不均(「為什麼弟弟都不用做?」、「姊姊做的比較輕鬆!」),或者覺得被指派的任務太枯燥、太無聊、太困難,因而產生抱怨或抗拒。
⚠️ 尚未理解「家庭貢獻」的意義與價值
孩子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分擔家務是身為成員的「貢獻」,能讓家裡更舒適、讓大家更輕鬆。他們可能只看到家事是「苦差事」,而非「愛的行動」。
⚠️ 缺乏「如何做好」的明確指引或能力
有時候,孩子抗拒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做才算好」,或者覺得自己做不好會被罵。缺乏清晰的步驟指導或練習機會,也可能讓他對家事卻步。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建立「家事是全家人共同的事」的觀念,而非「幫忙」
首先,在家庭中建立「家事是每個成員共同的責任與義務」的觀念,而不是「孩子『幫』媽媽做家事」。
讓孩子明白,維持家庭整潔舒適,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每個人都需要付出。
✅ 任務分配「適齡適性」,給予「選擇權」
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與興趣,分配適合他的家事任務,避免指派過於困難或他完全沒興趣的家事。
可以列出幾項適合他做的家事,讓他從中「選擇」一兩項負責,或者讓他選擇在某個時間段內完成。給予選擇權能提升他的參與意願與自主感。
✅ 清楚示範「怎麼做」,初期「陪著一起做」
對於孩子不熟悉的家事,父母需要先清楚地示範步驟與標準(「你看,碗要這樣洗才會乾淨喔!」)
初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做幾次,從旁協助與鼓勵,直到他能獨立完成。不要期待孩子天生就會,技能是需要教導與練習的。
✅ 肯定「努力與貢獻」,而非要求「完美結果」
當孩子完成家事後,將焦點放在他「願意付出」的努力、「為家裡做了貢獻」的行為上,給予具體的肯定與感謝(「謝謝你幫忙把桌子擦得這麼乾淨,媽媽輕鬆多了!」),而不是只挑剔他做得夠不夠完美,正向的鼓勵能強化他的意願。
✅ 溫和堅持,不討價還價,善用「自然後果」
對於孩子該做的家事,態度要溫和但堅定。如果孩子討價還價或抱怨,可以簡短同理(「我知道你可能比較想玩」)後,重申這是他該做的事,然後「停止」無止盡的協商。
如果孩子沒有在約定時間內完成,可以讓他體驗自然的後果(例如:如果沒有幫忙洗碗,下一餐可能就沒有乾淨的碗可以用)。
▌家事不是戰爭!教出樂於貢獻的家庭小幫手
引導孩子參與家事,是一場關於責任感、生活技能與家庭貢獻的長期培養。
重點不在於追求家裡一塵不染,或孩子百分之百完美執行,而在於建立孩子「我是家庭一份子,我能做出貢獻」的價值感與歸屬感。
用對的方法,將「苦差事」轉化為孩子學習成長、感受被需要的機會。
當孩子從「被迫」到「願意」,從「抱怨」到「負責」時,你會發現,家事不僅不再是親子間的戰爭,反而能成為凝聚家庭情感、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