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暉展 × 光之練習 ArtMind to Biz × O-Q-D-R-E
前言
這幾個月,你可能也聽見過這句話:「不用AI,你就會被用AI取代。」但當你真的坐下來準備導入AI時,卻發現比想像中複雜百倍:技術很多、工具很多、建議也很多。從基礎模型到應用開發,中小企業要怎麼構築自己的AI策略?我們又該從哪一層級投資起,才不至於誤入迷宮?這一篇,不談熱潮,只談「務實可落地」的選擇地圖。
O|Observe:AI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一種新階級的養成
有位朋友是家傳香舖的第三代,這幾年積極轉型。他對我說:「我不是不想用AI,是不知道怎麼用。我也怕投資了一堆工具,最後反而讓團隊更混亂。」這不是單一案例。現在太多企業,把AI當成魔法快捷鍵,卻沒看見它本質上是一層一層的架構,每一層都需要不同的準備度與心態。
AI不是單一工具,而是從「資料基礎 → 模型部署 → 應用設計」一層層往上的「金字塔式策略」。若沒看懂這座金字塔,就容易陷入「技術導入,但價值產出不明」的困境。Q|Question: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該從哪一層開始嗎?
在這股風潮中,我們太容易焦慮:看到別人說ChatGPT多好用、某AI自動化行銷工具多強大,就跟著用、買、部署。但真正該問的是:
「我的企業現在站在哪一層?我準備好往哪一層前進了嗎?」
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資源配置 × 成熟度 × 商業目標」的結合。沒有這樣的盤點,再好的工具也只是堆在倉庫裡的高科技。
D|Deconstruct:AI策略的金字塔三層結構
我們可以把企業AI採用策略,拆成以下三層金字塔:
- 基礎層|資料與運算基礎建設 沒有穩定資料、乾淨資料、標準化資料,任何AI工具都只是空談。這層像打地基,需要時間,但必須一步一步打穩。
- 模型層|選擇與部署合適模型 是用開源模型還是API服務?是需要客製化還是套用即成?這關係到企業的技術團隊、預算與速度。
- 應用層|具體應用開發與整合 這是最貼近營運的層面,例如客服自動回覆、精準推薦系統、內部工作流自動化。這層的價值看得見,但也最容易落入「碎片導入卻無整體成效」的誤區。
這三層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步一腳印。你在哪一層,就該專注優化那一層。
R|Reframe:與其導入工具,不如建構「策略系統」
AI導入不該只是「買個軟體」,而是重新思考企業價值創造的方式。真正關鍵不是你用了哪個模型,而是你如何讓這個模型成為你業務系統的一部分。
一位設計接案工作室的主理人曾說:「我不是用AI產圖的,我是讓它幫我過濾草稿,讓我更快找到方向。」這就是策略思維——AI不是創作的終點,而是選擇的起點。
對中小企業來說,策略上的金字塔選擇,也有一條務實路徑可循:
- 沒有資料庫,就從簡單的客戶回饋記錄開始。
- 沒有工程團隊,就用現成的SaaS工具試水溫。
- 沒有大預算,就聚焦一個最能省時省力的應用場景來做出效益。
E|Express:小行動,才能撬動大轉型
你不需要成為AI專家,但你需要對自己的商業邏輯有深刻理解。
所以今天的邀請是:
請拿出一張紙,畫出你的「AI金字塔地圖」。
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 我的資料現在在哪裡?是雜亂的Excel?還是有系統管理?
- 我目前用過哪些AI工具?它真的解決了什麼問題?
- 我的業務流程中,最耗時、最機械的地方是什麼?
這不是為了讓你感覺自己做得不夠,而是為了讓你知道:AI不是改變一切,而是看見哪些地方,剛剛好可以變得更好。
我們在AI金字塔中的位置,會不斷改變。這不是一場追趕潮流的賽跑,而是一次一次面對自己與企業的「進化選擇」。
下一步,你會選擇爬哪一層?

我們現在是在哪一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