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不只是記錄事情而已,更需要透過反思來提取經驗教訓,理解這些經驗帶給我們的啟發,才能促進個人成長。
那麼,我們該提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呢? 這個問題是我在成長路上不斷探索的。 反思的方法因人而異,每個人喜歡的反思方式都有其特色。我們不需要追求標準答案,而是要不斷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有些方法我們可能會持續幾個月,有些可能一個月就放棄了,這都很正常。 我很喜歡回顧,但並非一開始就能做到週回顧、月回顧和年回顧。最初寫日記時,我只做日回顧和年回顧,月回顧和週回顧就是簡單用行事曆和待辦清單的方式。直到2024年才開始花多一點心思在月回顧上,2025年也才嘗試週回顧。 我不會說自己起步晚,反而覺得一切都在對的時機發生。我開始願意多關注自己,從內在尋找答案。隨著對內心想法的掌握越來越好,我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回應。或許是因為找到了合適的方式,讓我更願意回答這些問題,使回顧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再次提醒,沒有完美的系統,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且能持續的方式。過程中,別忘了停下腳步聆聽自己的感受。 我之所以開始對週回顧有興趣,是因為看到山田智惠的<反思筆記【附日‧週‧月回顧表格拉頁】:神奇的思緒整理術,將過去轉化為最棒的未來>,這本書簡單易懂,提供了一些有趣觀點。以下我將參考這本書,將心得分三篇文章分享~
▌把人比喻為大樹,透過反思看見自己的枝葉、軀幹與根系
人常被比喻為大樹,有枝葉、軀幹和根系。那麼,我們要如何透過反思,讓自己從幼苗成長為理想中的大樹呢?作者提出八個問題,我們可以持續回答這些問題,觀察自己的變化與成長。 😽樹枝-自己的狀態、在意的事、重視的人 😽樹幹-自己的興趣、強項、思考及行為模式 😽樹根-形成這些模式的信念或既定觀點、自己的期望 不用每次都回答8個面向,而是找出你覺得重要的3件事,寫下3-5段文字,協助自己看到想要的事物。我習慣標註日期,方便日後回顧時了解事情發生的脈絡。
▌自己的狀態
自己的狀態、在意的事和重視的人這三個問題比較容易上手,建議剛開始的三個月,可以從這三個面向思考並記錄。 自己的狀態:覺察自己的狀態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你可以記錄身體狀況或內心感受,重要的是客觀觀察,用文字表達。
✨️身體狀況:這部分較容易判斷,比如某晚因思緒紛亂而失眠,或是感冒吃藥後昏昏沉沉。
✨️內心感受:需要傾聽自己的心聲,例如白天感到緊繃,似乎突發狀況頻繁;或是見到某人時心情低落。如果覺得難以用文字表達,也可以用表情符號代替,從簡單的方式開始培養覺察能力。
▌在意的事
在意的事:可以記錄正面或負面關注的事情。生活中常有許多考量因素,有時事情會變得錯綜複雜,連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在意什麼。這時筆記能幫助我們理清頭緒,找出關注重點。
✨️負面:當察覺到擔憂或糾結的情緒時,立即記錄下來。我發現有個地方可以寫下煩惱真的很好,寫完心就能平靜下來,進而思考煩惱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正面:比如發現一部很喜歡的劇,被劇情深深吸引而廢寢忘食,這時就可以寫下你的感受,或是喜歡的人物。
▌重視的人
重視的人/貴人:你會覺得身邊的人很重要嗎?或是經常想起某些人嗎?人與人之間有著微妙的連結。我相信每個人對重視的人或生命中的貴人都有不同定義。剛開始可能直覺就會記錄身邊重要的人,例如我小孩生活中的趣事,或是我老公是我下定決心的重要推手。但也可以再將視野擴大一些,例如作者提到關聯性的概念,希望我們能逐漸觀察好事發生的模式,讓美好在生活中複製。因此我想到三個記錄方向:
✨️創造機會的人:克里斯汀,布胥在《機緣力 —創造好運的技巧與科學》提到,善於連結機會的人往往具備開放且主動的特質。如果能發揮外向的特質,積極認識新朋友、真誠了解他人關心的事物,吸引他人,並且持續保持良好的聯繫,就更容易看見並串連起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我們不僅能透過彼此的交流,也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刻發新合作契機或學習的機會。
✨️欣羨或討厭的人:他們身上可能具備你想要培養的特質。當我們對某人感到欣羨時,不妨思考是什麼特質吸引了我們。例如,我常常欣羨在人群中侃侃而談的朋友,後來發現原來我很希望能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相反地,當我們討厭某人時,也可能是因為看到了自己不願承認的缺點。比如,對拖延的同事感到不耐煩,或許也顯示我們也有類似的問題需要面對。這些情緒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提升自己能力的人:他們可能是要求高的主管、工作上的前輩,或是網路上聽到深有共鳴的一句話。這些經歷可以在不同時期發揮其效果。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建議可能在幾個月後突然變得意義重大。這些人的存在提醒著我們,成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且我們並不孤單。 (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