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前文,語言地位發生劇烈大轉變的現代例子之一,就是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
最初並不是所有猶太人都支持「希伯來語復興運動」的。因為這門語言雖在宗教上地位崇高,但現代生活的詞彙過少,難以馬上因應現代方方面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日耳曼語族與希伯來語混合的「意第緒語」不只是猶太人十九世紀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且歷史悠久,在文學、學術和政治的應用上都有長足發展。所以有一派認為,應該直接使用意第緒語,希伯來語繼續留在宗教場域發展即可。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在嚴苛的語言復興運動中,希伯來語補齊了原本字彙量不足的缺點。後來居上,成為以色列的國語。
另一方面,意第緒語卻逐漸邊緣化。加上大屠殺等因素,原本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的語言就這樣變成了小眾語言。
這裡並沒有要特別對哪一派意見做什麼褒貶,如果猶太人那時候集體選擇用意第緒語當以色列國語也沒什麼不對。只是想指出:要對一個語言地位翻轉、或是對一個語言大改造,真的是有可能且到現代也存在的事情。當然,這不會是簡單的事情就是了。
&
圖片:意第緒語著作,紀載反猶太人事件。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Süd-West-Jiddische Lebensbeschreibun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