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某語言真的特別精準」、「XX語就是模糊」這樣把語言分為三六九等的評價。最極端的,就是最近我看到的「滿語根本是蠻人的語言」這種評論。
我的意見是,語言本身也是有歷史發展的。若是「某某語言」在一些方面的字彙量特別大、或是給人感覺特別精準,那不是這個語言生來就是如此,而是一步步累積起來的。從這個觀點出發,首先我們能注意到的是:不同時代的人對於何為「最佳語言」的看法,往往不同。
如果我們去採訪一個十世紀伊比利半島的猶太大學者,他覺得哪門語言最精準、適合做哲學討論?若從現代眼光看來,或許覺得該是拉丁文,或是他老祖宗的希伯來文。但答案通常是:古典阿拉伯文。因為當時伊比利半島最璀璨的文化生活,還是穆斯林主導的。而伊斯蘭在中世紀,依然經歷著輝煌不已的中世紀文明。
至於現代人常讚美的精準語言「法語」、「德語」等,當時既不存在,古法語和日耳曼諸語等也尚未在十世紀取得重要的書面語地位。反向證明當代法語和德語給人的精準感不是天生而成的。而是因為往後有人用這些語言去做文化、政治討論,才逐漸累積起字彙庫的。
再者,除了漫長時間的自然累積外,一個語言能夠「發達」,往往還與政治力量投入大量資源有關。卡斯提亞語(即西班牙語)之所以能取得這麼顯赫的地位,並不是因為它比加泰隆尼亞語、或是加利薩語高明,而是因為十三世紀以來,卡斯提亞王國把它用作行政語言,並投資學術、文化翻譯的結果。
第三,既然語言是否能負擔行政、學術、文化職能,與時間沉澱和資源投入高度相關,這代表的是,被人當作「落後」的語言要急起直追,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大量引用外語的字彙。鄂圖曼帝國時代使用的宮廷突厥語,後來叫做「鄂圖曼土耳其語」,裡面充斥著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借詞。然而無論如何,鄂圖曼土耳其語當然能負擔文化、行政的功能——實際上今日土耳其語即使刪減過外來詞彙,都還有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
這可能會導致一個語言跟先前的外貌有所不同,但要說「語言」因此消滅或被同化,那恐怕還是有點距離的。今日巴斯克語中塞滿了羅曼語族的借詞,它也沒有因此變成羅曼語族。
總結來說,什麼語言會被當作「雅言」,背後牽涉的是歷史發展的方向不同,以及更直接的「權力、資源」對比差,而不是該語言天生高等或低等。理論上來說這都是還在變動中的。我想持有這個觀念的話,應該更容易比較持平地看待不同的語言文化……吧。
&
圖片:後世人想像中世紀伊斯蘭哲學家伊本.魯世德和三世紀的哲學家波菲利辯論。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AverroesAndPorphyr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