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與現今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安慰價值觀有些背道而馳的書,但事實上作者提出的觀點都相當實際、犀利且一針見血。
我認為這很適合對未來或社會感到迷茫,想釐清現狀、探索實際建議的人;如果是正陷入情緒當中,希望尋求一點暖心鼓勵可能暫時不太適合翻開這本書。
理想總是十分豐滿,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從美好滿足的幻想中清醒、回到現實世界,對我來說,這就是一本能從過於理想的夢幻世界裡拉回來的一本書。
我想記錄幾句看了非常印象深刻的句子和段落,幫助我未來如果又陷入於現實世界的掙扎中,這些句子能夠幫助我回來看清現況,繼續在現實世界中努力。
一、有人認為文憑不重要,但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網際網路時代,文憑不只是一張紙,而是一張你人生中很重要的「綠卡」。有了這張綠卡,不管在職場上或社會上都會讓你多了一些優勢。
當大學一路走到了大三或大四,我們就得決定要升上研究所深造學識,抑或進入社會累積工作經驗。但在這快步調的社會裡,更多人是為了不想工作而勉強進了一間實驗室,這到了現代叫策略性逃避。
我曾經為了不想和這些人一樣,所以不把研究所納入考量之一,認為那只是一種自滅式逃避,而我要「英勇面對」。
但事實是,沒有那張碩士文憑,陌生人的眼光瞬間多了幾分蔑視與惡意,連心裡都不自覺多出一絲鄙夷。儘管自認能力再好,他人對我的信任度將少了大半,這些都是我刻意逃避的現實。
我相信任誰都不會想無來由的被人看低、歧視,但當從一個人口中喊出頂尖大學的校名,我們就是會不由自主的在心中浮現「這人肯定很厲害」的想法。
二、每個人應該竭盡所能去爭取最好的結果,如果你得到了第二、第三,就屈就的安慰自己說:「第一名不重要,重點在參與。」那你永遠也無法突破現狀。
這是本書影響我最深的一個觀念。
大學四年裡我時常失敗,作品做得不如別人、被教授責罵或看低、分數徘徊在及格邊緣,我常常安慰自己:「沒關係,過程裡我收穫了很多,不要在乎他們的評價和分數。」
但坦白說,我無法不去在乎這些事,講得越多,越覺得這是喪家犬的自我安慰。而更多的是,我不想承認自己輸了。可是難道輸了,下次就不能贏回來嗎?
或許有人認為:不要過度追求「輸贏」,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無限賽局,講求一種淡然的優雅與舒坦。可是如果我們還一無所有,就已經沒有了強烈取勝的信念,何來動力讓我們逆風成長?讓我們未來擁有佛系的資本呢?
或許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成長環境下,這種價值觀會讓我們往憂鬱的天平加速傾斜。但我認為,取勝和無限賽局並不衝突,我想在接受失敗後,仍能深度檢討、重整旗鼓,帶著「想成為最優秀設計師」的信念繼續下一場戰役。
三、如果不經歷幾次敗仗,如何能夠知道怎麼去打勝仗?
沒有人不害怕失敗,畢竟亞洲社會從小就瀰漫著「一失敗人生就完蛋了」的氛圍。當然我們也知道要「接納失敗」,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承認失敗」。
轉換面對失敗的態度是一個極其神秘又難以言述的過程,但就是某些時刻,我會發現某些做起來比較順手的事情原來是以前犯過的錯,這時就能理解成功是建築在失敗之上的道理。
我想任何時候都可以,或是狀態比較好的時候再做也可以,嘗試厚臉皮一點,告訴自己或別人說:「這次是失敗了,但下次我會做得更好,因為我更知道怎麼做了。」
如果一個成功有搭配固定次數的失敗條件,那我肯定會想盡辦法趕快達成一定的失敗次數,去換取這一次的成功,那又有什麼好在意一次的失敗呢?
四、在還沒有成功之前,你是沒有資格謙虛的
或許是自幼被大人稱讚時,家裡人總是重複說著「沒有啦…我們家小孩沒那麼好」;抑或是成績好的人往往會被冠上「書呆子」、「老師的馬屁精」之類的外號,我們有時會收起自己的光,假裝自己本就黯淡無比。
我們擔心如果說自己多好,會看起來過於「虛榮」、「自以為是」、「自大」。
可是雜音這麼多,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敢說,又還有誰聽得到、看得見?在以前默默立功可能還會被看見,但現在如果不說,是真的沒人會知道。
有時候我們擔心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覺得好,甚至會被批評。但那未嘗不是訓練自己挫折復原力的機會嗎?
與其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等待機會,我寧願看起來醜陋的、掙扎的、厚臉皮的去爭取那些我所想要的機會,告訴那些我所欣賞的人我有多好,看看我吧!頂多他們不也只是瞥了一眼發現不好,就轉頭離去而已嗎?
- 書名│拓展你的人生地圖
- 作者│郭順杰
- 出版社│寰宇軒行股份有限公司
🌟喜歡這篇內容的話,可以幫我按愛心或者追蹤我!
🌟想持續觀看更多文章,歡迎「加入沙龍」
🌟如有工作或合作邀約,請寄信至 ▸ annaye7777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