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客戶稽核,或是採購職位面試,如何選擇與篩選供應商幾乎是必考題。在快速變遷的產業環境中,找到對的供應商夥伴至關重要,這不僅直接影響產品品質與交期,更牽動著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啟動供應商尋找流程前,採購的首要之務便是釐清內部的具體需求。
◆釐清內部具體需求
首先,需求單位必須明確列出需求規格、可靠性要求,以及相關行業標準和認證。
例如,車用產品零件須符合車用規範;電源零組件則需依據銷貨國家取得對應的安規認證,如美國的UL、加拿大的CSA、歐洲的TUV、VDE,歐洲共同市場及美澳其他地區的CB,以及中國的CCC等。
情境:內部新專案需針對醫療產品來尋找線材供應商,採購在對外廣蒐之前,會先召開數場跨部門會議,會請研發部、產品部、零件課來說明規格需求,例如線材需求長度、電氣特性、阻抗、彎曲壽命、扭轉能力,符合ISO13485醫療器材專屬標準,產品生命週期長度。
◆ 供應商財務穩健,具一定規模

採購最基本也最關鍵的任務,是確保供應商的永續經營能力。因此,選擇非草創初期、具備一定規模且財務穩健的公司至關重要。同時,供應商必須守法,並願意配合簽訂買賣合約等相關法務文件,以確保雙方權益,避免合作伊始便面臨供應商無預警停業的窘境。(坦白說,我在職涯中也曾遇過終端客戶指定的供應商突然宣告停業的案例,這確實令人措手不及。)
建議多加利用政府經濟部商業登記資料,以清楚掌握公司基本資訊,包括核准設立日期、統一編號、資本額、董監事及經理人資料等。
◆ 篩選供應商-關鍵面向
在篩選供應商時,需全面考量以下核心面向:
- 財務健康度:要求供應商提供過去三年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營收紀錄,或透過經濟部商業司網站進行查詢,確保其財務狀況穩健。
- 自有工廠與生產規模:供應商應具備自有工廠、足夠的生產規模,並符合相關規範,如ISO認證、醫療器材法規(醫規)或車用電子法規(車規)等。
- 價格競爭力:不應單純追求最低價,而應從總體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的角度全面考量,這包含開模成本、付款條件、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及售後服務成本等。
- 技術優勢與研發能力:若候選廠商在市場上處主導地位,具獨特技術或生產能力,建議邀請產品、研發及品保單位共同參與評選,深入了解其生產工藝與設備水平。
- 交期彈性與供應鏈管理:考慮廠商工廠所在地,交貨時間以及溝通便利性。評估供應商的交期彈性、備貨計畫,以及其上游供應鏈管理能力。
- 合約談判與簽訂:合約是保障買賣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基石,務必明確定義。
- 買賣合約:詳述交貨時間、地點、運輸方式、付款條件、產品規格、品質標準與驗收條件。
- 品質保固合約:載明品質保證、售後服務、違約責任與爭議解決機制。
- 保密協議(NDA):約束雙方不得洩漏機密資訊
- 品牌信譽與市場口碑:透過行業展會(例如:每年舉辦的Computex、行業工會)、同業或內部資料庫調研,多方蒐集品牌信譽與售後服務
- 合作模式和長期發展:分辨短期配合或長期夥伴關係。透過了解廠商組織架構、業務策略和主力市場來進一步分析
- 其他風險評估:考量潛在的供應風險,例如地緣政治風險、自然災害影響
除了掌握上述基本原則,依照不同類別的供應商屬性,仍有一些值得留意的細節。
舉例而言:
- 製造商: 可多了解其員工人數、工廠相關認證,以及公司的短中長期業務計畫。
- 代理商: 需請供應商提供與原廠簽訂的正式代理協議。採購可進一步了解該代理商的所有產品線和公司主力產品線,廠商的銷售與研發團隊的人力配置,來評估是否有機會建立更長遠的關係。
◆ 候選廠商搜尋管道

Photo by Product School on Unsplash
採購收到明確需求後,便可廣泛搜尋潛在供應商。常見的管道包括:
- 線上供應商平台與B2B網站:線上平台網站匯集全球供應商資訊,便於初步搜尋和比較
- 行業展會與研討會:透過會場活動直接接觸供應商、面對面了解最新技術和市場趨勢
- 產業報告與市場調研:透過產業報告了解行內領先供應商和其競爭力分析
- 同業推薦與內部資料庫:參考業界其他採購的經驗或公司內部的歷史合作記錄,往往能找到可靠的供應商
情境:採購依照需求規格書,開始在市場上搜尋潛在的醫療線材供應商。參加如德國MEDICA、美國MD&M等國際醫療器材展,向同業了解有經驗且有醫療認證的線材供應商,並過濾一般工業線材廠商。
透過初步搜尋,鎖定了三家符合基本門檻的線材供應商,這些廠商都聲稱有醫療級線材的生產經驗。
◆ 深入評估與實地考察

Photo by Sebastian Herrmann on Unsplash
一般而言,供應商評鑑涵蓋三大面向來進行評比:採購、工程、品質,包含供應商自評。也會有實地稽核的訪廠行程,了解工廠實際運營。
- 技術工程能力:稽核項目條列如下,但不限於下述內容
- 了解工程單位對零件選用、測試、驗證的把關
- 內部料號編訂與文管發行
- 是否符合環境限用物質政策
- 模具設備管理流程
- 參觀工廠實驗室,了解廠內可進行的相關測試項目...等等
- 品質管理體系:了解品管作業、檢驗標準、不良品處理,以及委外加工品的管理機制
- 價格和供貨:了解上游原料成本結構(材料、人工、製造成本),原物料保存、生產過程的複雜度和精細度。
考察也有助於採購實地了解產品從進料、生產,到產品出貨,整段供應鏈管理能力,並增加與其管理層和技術團隊深入交流的機會。
情境:邀請這三家供應商提供線材規格書、醫療認證文件、滅菌驗證報告與初步報價。
安排供應商來訪會議,邀請相關單位共同參加,瞭解公司簡介與產品型錄(Product Roadmap),討論更多交易細節。
依照報價和樣品測試結果,篩選出兩至三家線材供應商來進行實地訪廠(可選定一家專注醫療線材的國際大廠,一家是國內擁有多年高階線材經驗的廠商,一家是價格最具競爭力的廠商)。
參觀其研發實驗室、討論設計驗證與製程驗證(DQ, IQ, OQ, PQ)能力,審核品質紀錄、客訴處理流程,現場觀察無塵室、產線人員生產操作規範、設備校準、環境監控,了解每一批原材料與生產批次,以及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如銅線、醫療級塑料的選擇與管理。
◆ 供應商評比機制:量化指標與客觀決策
透過量化指標,確保供應商選擇的客觀性。建議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分機制與決策模型,可根據前述的各個評估面向,設定不同的評分權重,例如:技術(30%)、品質(25%)、價格競爭力 (20%)、交貨(15%)、其他(10%)
隨後,針對每個供應商在各指標上的表現進行評分,最終計算出總分,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 持續監控與績效評估
除了新供應商的遴選跟評比,後續的持續監控與績效評估同樣至關重要:
- 交貨績效:供應商是否能夠準時交貨,以及其對交期延遲的應對能力
- 品質監控: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是否符合要求,例如產品的合格率、瑕疵率等
- 定期績效評估:根據預先設定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定期對供應商的整體表現進行評估,並給予反饋。例如月評比、季評比,持續監控供應商交貨品質和需求滿足的表現
- 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對於表現優秀的供應商,可以考慮建立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進行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
情境:產品上市後,持續監控該醫療線材的實際性能、良率、滅菌循環後的表現,以及客戶端的使用回饋。每季度進行一次嚴格的績效評估,並定期與供應商召開業務審查會議(QBR)。在這些會議中,除了例行業務討論,更會深入探討新材料技術、新的滅菌方法兼容性、以及如何共同應對未來醫療法規的變革,真正建立起以病患安全為核心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總結
在科技業,選擇與篩選供應商是一個複雜且極為關鍵的過程。這需要採購人員具備專業的技術知識、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嚴謹的分析能力與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透過確立明確的需求、廣泛搜尋潛在供應商、深入評估、客觀決策、嚴謹的合約管理,以及持續的監控與績效評估,方能找到真正與企業共同成長、創造價值的優秀供應商夥伴,攜手進行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