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焦慮時代的解藥:別再當資訊的奴隸,學習「慢下來」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活在資訊過剩的時代,卻越來越難「想清楚一件事」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滑過無數條知識貼文、短影音講重點、AI 幫你總結文章、Podcast 幫你聽趨勢。 

資訊越來越快、越來越短、越來越濃縮——但你卻越來越累。

我們不是不知道的太少,而是知道得太碎、太淺、太被動。


你不是真的缺資訊,而是缺「停下來的能力」

我們接收到太多資訊的瞬間,但幾乎沒有練習「讓這些資訊變成你自己的判斷」。 

你看到某個說法很有道理,你就分享了;看到別人推薦一個方法,你就照做了。

不是你不聰明,而是節奏讓你沒有時間想:這東西真的對我有幫助嗎?它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別的角度?

這種「反射式認同」,就是資訊焦慮時代的隱形陷阱。


清醒的人,不是資訊最多的那個,而是最會停下來問為什麼的那個

你會發現,有些人知道很多,但下決定的時候反而很迷惘;而有些人資訊量不多,卻知道什麼對他有用。

這就是「內化」和「路過」的差別。 

資訊只有變成你自己問過、思考過、拆解過的東西,它才會留下來。否則就只是另一則刷過就忘的貼文。


慢一點,才會真的留下東西

學習不是靠快,而是靠重複回來想。就像好吃的食物不是看過食譜,而是你真的動手煮過、吃過、改過。


現在資訊很多,但我們對它的態度變成: 

- 快速抓重點 → 快速相信 → 快速遺忘 

- 快速標記重要 → 完全沒回去看過


這不是你的錯,而是我們都在同一個節奏被推著走。 

但如果你願意停下來練習,哪怕只是一個觀念慢慢想三分鐘,你就會跟大多數人不一樣。


這不是資訊補習班,而是判斷力的慢讀練習室

這個主題房不是為了教你更多冷知識,也不是為了讓你變成反應快的內容消化機。

我想陪你做的是一件事: 

幫你把那些你以為懂了,其實沒真的想過的東西,重新整理一遍。


下一篇,我們會從一個日常卻容易掉進的誤區講起: 

**你常常轉貼的那些貼文,你真的看懂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ERO NOTES|資訊焦慮時代的清醒筆記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 ZERO NOTES|資訊焦慮時代的清醒筆記 寫下那些你早就知道卻一直忽略的事, 不是教學,不是工具,只是提醒—— 在什麼都很快的時代,別讓判斷力先消失。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所以當你看到一篇由他們寫出來的「資訊」之後,第一步,請先查證或是先想:他們說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不要照單全收,是治癒資訊焦慮症的第一帖藥方。
Thumbnail
所以當你看到一篇由他們寫出來的「資訊」之後,第一步,請先查證或是先想:他們說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不要照單全收,是治癒資訊焦慮症的第一帖藥方。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愛瑞克分享了他對速讀技巧、閱讀策略以及多元化知識融合的見解。他指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在面對知識焦慮時,選擇透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問題導向」的閱讀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感覺成效有限。透過尋求來自年齡稍長但經歷相似的人的建議,可以更好地應對知識焦慮,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啟發和成長。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愛瑞克分享了他對速讀技巧、閱讀策略以及多元化知識融合的見解。他指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在面對知識焦慮時,選擇透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問題導向」的閱讀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感覺成效有限。透過尋求來自年齡稍長但經歷相似的人的建議,可以更好地應對知識焦慮,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啟發和成長。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資訊,但我們的決策品質並未因此顯著提升。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我們蒐集數據的速度Duhigg舉出例子: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也知道自己膽固醇多高,我們
Thumbnail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資訊,但我們的決策品質並未因此顯著提升。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我們蒐集數據的速度Duhigg舉出例子: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也知道自己膽固醇多高,我們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