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原本就只有少數縣市很熱絡,如今更是降溫不少。
回顧這幾年某縣市教育局辦理雙語教學的政策,有自欺欺人之嫌。
雙語教學的師資,最嚴格的應該是教育部辦理的教師證加註雙語專長,全國委託數個大專院校辦理,提供六學分的課程,完成考核後得加註雙語專長。六學分通常橫跨學期中的夜間和假日進修、甚至寒暑假,實在是不小的負擔。南部某縣市除了積極鼓勵教師報名選修加註雙語專長的學分班之外,另外自行辦理雙語師資培訓,經過教育局委託雙語教學輔導團研究,將雙語教學的師資培訓重點內容,設定在課室英語。所謂課室英語(classroom English)就是上課時經常會用到的打招呼(ex. Good morning. )、點名、教學過程的指導語(Ex. Open your book. )等等。
真正想進行雙語教學,必須運用英語教授專業領域,但國中小的師生普遍無法適應CLIL 或沉浸式等雙語教學方式。
如果是正常的教育主管單位,就會知道那我們就不要要求五年內全面做到啊啊啊!!!
可是台灣的教育主管單位,可以一再調整、一再轉化,使命必達,所以發展出:
雙語教學不是全英語教學
==> 全英語教學不是100%英語教學
==>適度地使用10%至90%英語也都算是雙語教學
==> 每節課那些早安、點名、交作業、尺拿出來... 如果用英語,就有20-30%了呀
==>那我們就算有雙語教學了呀
真聰明。為了迅速培訓大量有資格的雙語教師,該縣市自111學年度開辦度國中小課室英語種子講師培訓計畫,規劃九小時的課程,規定各校一定要派員參加,還要繳交一分鐘成果影片,不用兩個星期,就培訓了360位課室英語種子講師,調查雙語師資時,等同於教育部加註雙語專長。
112年又規定 "校內尚無具備111學年度種子講師培訓完訓證明者優先錄取,30班以上且無任何教師取得111學年度種子講師培訓完訓證明錄取2人",再培訓一階段60人以上(總共可能是120人)。113年還在玩,繼續培訓。
九小時培訓的種子教師須在校內宣講公版講稿,校內同仁聽完一兩個小時的宣講,再上傳一分鐘成果影片,就取得"教師運用課室英語能力認證",各校達成率至少要有30%,這些教師就是雙語教師了喔!!
所以教育局在112年就急匆匆宣布:全市每校平均有近2名雙語教師。
雙語師資821人,全市已有396名教師取得教育部雙語學分班證書,另自辦雙語教師培訓初階共140人、課室英語種子講師285人,全市每校平均有近2名雙語教師。
這些雙語師資的數據就是這樣來的,而且其實這個總人數裡面有很多重複,真正還算有點厲害,去參加加註雙語專長和種子講師的人,絕大多數是原本的英語老師,這幾年一直被派去參加研習來充場面,取得好幾項資格者不在少數。
所以,這些實施政策的績效是人數,但是這績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