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尋蹤》:從刪去法到心機誤導,大人小孩都能玩的簡單推理桌遊〉2025-05-28
過去,我們介紹過結合「打洞卡」機制的邏輯推理遊戲《時空神探:巴黎1920》以及透過APP輔助遊玩的刑偵遊戲《推理事件簿》。這次,我想介紹另一款相對簡單的推理遊戲《博物館尋蹤》(Museum Suspect)。
在這款由推出過《Sushi Go!》、《可可亞》、《熊熊公園》等遊戲的知名設計師Phil Walker-Harding設計的推理桌遊裡面,邏輯推理能力只是輔助,即便是懶得思考的玩家或還不熟悉如何推理的小孩,也能在「得到線索」、「透過刪去法接近答案」的過程中玩得很開心。

透過線索排除犯人!
《博物館尋蹤》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一間博物館中的重要館藏失竊了,警衛急忙將大門關上,避免犯人逃脫。玩家需要扮演偵探,透過調查各種「不在場證明」,從仍在館內的十六位嫌疑人中,試著找出真正的犯人。
這樣的故事背景很具體地落實在遊戲機制上,以設置來說,一開始就會隨機拿出十六個嫌疑人,在桌上拼成4x4的方陣。然後會有包括衣服、帽子、配件等特徵線索、直行、橫列等位置線索,讓玩家在遊戲過程中輪流查看。以此來模擬那種透過排除來釐清犯人的過程。
在每個回合裡面,玩家需要做兩件事:看一個線索,然後猜一個兇手。當然,在最初的幾個回合,玩家只能從很不充分的線索裡面做選擇,但隨著回合數的增加,每個人會看到八個線索中的六個,搭配上從其他玩家猜兇手的過程中得到的資訊,幾乎每一局的最後,都能夠大致鎖定一兩個可能的兇手。
在遊戲的過程中,每名玩家會有12片數字片,在做每個行動時都要使用一片:看線索時需要出比其他玩家高的數字才能看別人看過的線索,猜兇手時,用愈高的數字猜中則得到愈多分,由於「看線索」的資源和「猜兇手」的資源是共用的,如何「妨礙其他玩家看重要線索」的同時,不影響自己取得高分,就成為遊戲中可以進階思考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因為順位後面的玩家可以得到前面玩家行動所帶來的資訊,所以每位玩家擁有的數字片也有所不同。雖然我也不確定它的平衡方式從數學上是否足夠好,但可以確定的是,遊戲的設計者思考過平衡問題,也下過功夫改善。
善用邏輯推論與誤導手段進一步交鋒
如果是邏輯推論能力較好的人,除了自己回合內看的線索外,也可以透過其他人的行動推論出別人可能看到什麼線索,以此得到更多資訊。而如果玩家之間都有這樣的推理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在行動中混淆或誤導對手,透過用較小的數字去猜假答案,來讓別人掉進陷阱、錯誤跟進。
但即便沒有那麼多的推理與心機交鋒,由於遊戲的機制很單純,每個環節都很直觀,且在手中筆記本上做筆記這件事,也讓遊戲很有臨場感和累積感。光是這種逐步逼近真相的感覺,就已經相當引人入勝了。因此,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是否擅長邏輯推理,都有機會在這款遊戲中得到不同層次的樂趣與互動體驗。
雖然可能一部分只是因為先前沒玩過類似的遊戲,但從我把它帶去上課空間之後,孩子們一有時間就會想拿出來玩,比我原先預期的更受歡迎。如果你也有對推理感興趣,但又不擅長玩「燒腦遊戲」的朋友,這款相對容易的《博物館尋蹤》,或許能為他帶來不錯的體驗!
延伸閱讀:
〈「打洞卡」機制結合邏輯推理,一個人也能玩的《時空神探:巴黎1920》〉
〈《推理事件簿》:當推理桌遊發生在手機裡〉
〈《碰撞機器人》:看看誰能最有效率地送小機器人回家!〉
〈《Fit to Print》--當遊戲的目的與審美的目的結合在一起〉
〈大人小孩都好玩的桌遊推薦:《拔毛運動會》、《諾亞方舟》、《數字大格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