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閱讀筆記(四):「提振活力」與「反省」〉2025-05-21
在上一篇文章裡面,我們談到「精華」與「雷射」的基本想法,以及它們如何從設計衝刺的經驗中衍伸出來。這一次,我們要接著談生時間的另外兩個要點:「提振活力」與「反省」。
提振活力:用更健康的身體帶動大腦清醒
在設計衝刺的工作週中,剛開始的前兩天,大家或許還處於比較亢奮的狀態,加上團隊成員原來就熟悉長時間工作,所以依然以這樣的方式「燃燒」。然而,這樣的模式並不能長久保持下去--何況當我們應用到自己身上時,我們希望能達到的成果是(幾乎)每天保持,所以「撐過去就好了」這類的想法會是行不通的。
於是,傑克等人的做法是:健康的午餐、散個小步、更多的休息與稍微縮短工時。既然所有人都明白,長時間工作會使人精神渙散,那麼我們該做的事情便是--不要工作那麼久。這絕對是提高效率最重要也最簡單的撇步。
在生時間的架構中,這一部分稱為「提振活力」(Energize)。也就是透過妥善照顧身體,將大腦維持在較佳的狀態。這裡所謂的照顧,並不是要你使用大量的保健產品或成為一個健身狂魔,而是透過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健康的食物、個人的時光和良好的社交關係,讓我們的身體回到一個較好的狀態裡面。
雖然要一下子改變所有習慣,變成一個早睡早起、營養均衡的好寶寶,可能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但由於整個現代社會的「預設值」實在太不尊重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只要我們開始做一點小小的改變,很快便能看見生活方式變健康帶來的效果。
反省:多嘗試、多想,然後把它變成日常
最後,這一百多次的設計衝刺以及傑克和JZ對自己設計生活的長時間嘗試,教會他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實驗能帶來改善。他們太多次看到改變在眼前發生,也見識過有些策略對部分的人如何不管用。但無論單次的成果如何,它畢竟只是一天或一週,你完全可以將其看作是你收集到的數據,用來改進接下來的計畫,微調你設計生活的內容。
而作為生時間的最後一個步驟,「反省」(Reflect)的價值也就在此。當你執行了一天的計畫之後,你需要對這個計畫做點反思。你可以試著回想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在哪些時候感覺活力充沛?是否有成功生出時間做你最想做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得到如何制定新計劃的回饋意見。透過這些回看,你可以不斷優化自己的系統。喜歡的部分再做一次,沒完成的計畫,也能夠在修正之後再次挑戰。你不需要一次套用自己學到的全部策略,而是先嘗試那些感覺最合自己胃口的,然後在漫長的生活裡面一點一點調整。
現行的計畫中,看到哪些部分運作良好,可以先將它保持不變。如果你想到可能更好的替代方案,給它一兩次機會嘗試看看,如果沒有變得更好,就往回退一步,從上一個「Checkpoint」繼續新的開始。
我們不必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也不用每天都急著改變。反省不等於自我內耗式的「找自己問題」,而是重估自己當前能力狀態與計劃之間的匹配程度,思考如何能夠你個人的「生活系統」愈來愈好,且愈來愈自洽、舒服。
而且,我們永遠需要銘記在心的事情是:重要的是日常。如果你感覺挪出一個行程來運動太困難,那你可以一早起床時,散步到遠一點的地方買早餐,看看能不能讓運動習慣因此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但如果你的策略會讓你堅持不了兩三天,那很可能不是你的意志力不夠,而是那個策略根本不適合你。果斷換一個,不必因為「其他人這麼做有好成效」就將之強加給自己。你的生活終究是你自己的,做你可以接受的改變,以此朝向最適合你成為的那個自己。
前篇:
〈(一):別讓「預設值」花掉你的人生,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生時間」〉
〈(二):從「設計衝刺」到「生時間」,為設計生活做實驗〉
〈(三):「精華」與「雷射」,你今天最想專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