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九):科學社群與成員間共享的研究範例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九):科學社群與成員間共享的研究範例〉2025-05-19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梳理了《科學革命的結構》後記中關於「典範」在書中有兩種主要用法的說明。一個是指由科學社群種種共有知識部分構成的「學科基質」;另一個則是學科基質中,讓入門者得以進入,並以此「看見」問題間相似性的「共同範例」。並初步提及「科學社群」對孔恩理論的重要性。

 

  這一次,我們會首先談一談科學社群的基本樣貌,接著深入「共同範例」,說明「科學接班人的養成」是怎麼回事,科學的學習者如何在社群與典範中,逐漸「看見」問題的解答方法。

 

 

科學社群如何被界定與研究?

 

  關於科學社群是什麼,以及如何被研究,孔恩表示,當大部分從事研究的科學家被問到自己屬於哪個社群時,基本上都能立即回答。

 

  這些所謂的社群可大可小,廣的來說,譬如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等;細一些,則可區分為有機化學家、高能物理學家等等。要認定這些成員的身分並不困難,從他們工作的專業機構、閱讀與投稿的期刊通常已經足以界定。

 

  如果涉及對更次一級的群體的認定,才有可能面臨經驗研究上的困難。研究者可能會需要去看他們參與的會議、論文正式出版前,手稿傳布的名單、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網絡、郵件與註腳中的提及等等。

 

  但基本上,科學的參與者與科學哲學的研究者都普遍認為,現代各種研究領域的發展,實務上都由至少可被粗略界定其成員的團體來負責。

 

  雖然科學社群中有時也會出現派系與方向分歧,但相較於其他領域,單一科學社群中的派系少得多。孔恩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總是在競爭,且競爭往往很快結束。譬如其中如果某個派別產生出了顯著的科學成果,其他派別便會很快被淘汰或邊緣化,無法持續得到重視與資源。

 

  科學社群的成員因此往往相信彼此共享目標,也在這樣的框架下,透過典範訓練他們的接班人。

 

狹義的「典範」:共享範例與特定的觀看方式

 

  《結構》中談及的雖然多半是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例子,但其實能應用這些討論的科學社群並不需要總是如此「具革命相」或造成如此大範圍的影響。也可能只是二十五人不到的小型社群。

 

  這些社群成員會共享一些典範,包括符號通式、共享價值觀、形上學理想與偏好等前面提過的學科基質元素,而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另一種也在書中被用「典範」指涉的狹義典範:共享例子。

 

  在思考共享例子時,我們可以回想《結構》第五節裡,孔恩關於「透過教科書學習科學典範」的討論。孔恩指出,從「用紙本做習題、重複前人做過的實驗」到著手去解決還沒有人真正解決過的問題,這名學生其實一直在逐步累積「在這個典範中實作的經驗」。

 

  由於這些典範中的問題其本質都是「謎題」,所以學生可以從反覆的練習中,學會一種特殊的--猶如經歷過格式塔轉換的--觀看方式,能讓他意識到現象中,與他做過的題目相似的地方。

 

 

  譬如「f=ma」這個符號通式,它在不同的問題中時常會呈現為不同的面貌。譬如在自由落體問題、單擺問題、迴旋儀相關的問題上,都能看到各自分別的親緣公式。

 

  學生學習種種具體範例的目的,就是為了學會如何將這些現象看成他們過去碰過的類似問題,明白它們都是「f=ma」的某種分支,因此得以從特定的方向進行「解謎」。

 

  譬如伽利略的後繼者能看出斜面如何與單擺相似,柏努利又進一步發現一種使小孔中流出的水流更像單擺的方式,這些「看成」或「看出」,讓力學家們得以解答許多在當時乍看之下截然不同的問題。並意識到它們都是「實際的下降等於潛在的上升」這條「動能守恆」(vis viva)自然律的例子。

 

  在這之中,一種無法被完全化約為概念或規則的「知識」被傳遞下來。孔恩借用博蘭尼(Micheal Polanyi)的術語將其稱為「內隱知識」(Tacit Knoledge)。關於內隱知識,我在另一篇文章裡面討論過,這裡就暫不贅述。

 

 

  雖然這本書的讀書會已經在兩個月前結束了,但由於後記裡面值得談的東西不少,又與全書討論過的內容緊密關聯,我打算再寫一篇來進行最後的總結。在那裡,我們會透過孔恩「翻譯」的類比,討論本書相當核心的概念「不可共量」,以及孔恩始終沒有放棄回答的問題「科學進步是怎麼一回事」。



延伸閱讀:
〈體驗性的知識,與對知識的體驗〉
〈懷疑的化學家:波義耳與現代化學元素的微妙關係〉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一個可能錯的、會動的世界,才存在平等與自由〉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年輕發明家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87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6
  而當我們終於感覺到一種值得堅定做下去的事情,或想要持續相處的人們時,我們好像「找到」了什麼。譬如有人說志業、有人說靈魂伴侶、有人說希望或熱情,當然,也有人會說--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這段漫長的追尋?
2025/05/16
  而當我們終於感覺到一種值得堅定做下去的事情,或想要持續相處的人們時,我們好像「找到」了什麼。譬如有人說志業、有人說靈魂伴侶、有人說希望或熱情,當然,也有人會說--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這段漫長的追尋?
2025/05/11
  草地被火碰到會燒起來、在寒冷的地方拿著火把或火焰法杖會感到比較溫暖、可以用火把食物烤熟,或者在鍋子下面點火,做更複雜的料理、被雨淋到時火把會熄滅等等,這些種種都超出了「武器系統」或「屬性系統」這樣的機制,讓我們相信這裡真的存在有某種關於「火」的自然法則。
Thumbnail
2025/05/11
  草地被火碰到會燒起來、在寒冷的地方拿著火把或火焰法杖會感到比較溫暖、可以用火把食物烤熟,或者在鍋子下面點火,做更複雜的料理、被雨淋到時火把會熄滅等等,這些種種都超出了「武器系統」或「屬性系統」這樣的機制,讓我們相信這裡真的存在有某種關於「火」的自然法則。
Thumbnail
2025/05/10
  在原先的框架中,一些生命無法被恰當地肯認,但當這些框架因流通而終究破碎之際,那些明明活著,卻一直未受肯認的生命便被我們辨識了出來。於是乎,這些打破了框架,意外流通出來的影像,讓原來的框架被翻轉,引發了我們對於戰爭更加廣泛的恐懼與憤怒,提供了一種讓觀者有機會訴諸正義並終結戰爭暴力的動能。
Thumbnail
2025/05/10
  在原先的框架中,一些生命無法被恰當地肯認,但當這些框架因流通而終究破碎之際,那些明明活著,卻一直未受肯認的生命便被我們辨識了出來。於是乎,這些打破了框架,意外流通出來的影像,讓原來的框架被翻轉,引發了我們對於戰爭更加廣泛的恐懼與憤怒,提供了一種讓觀者有機會訴諸正義並終結戰爭暴力的動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物理系的出路相當廣泛,有底下幾個方向: 1. 研究和學術:繼續深造,從事基礎或應用物理研究。 2.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光電、材料等領域。 3. 數據分析:物理背景有助於處理複雜數據。 4. 金融業:量化分析、風險管理等。 5. 教育:中學或大學物理教師。 6. 工程領域:如電子、機械、航太等。
Thumbnail
物理系的出路相當廣泛,有底下幾個方向: 1. 研究和學術:繼續深造,從事基礎或應用物理研究。 2.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光電、材料等領域。 3. 數據分析:物理背景有助於處理複雜數據。 4. 金融業:量化分析、風險管理等。 5. 教育:中學或大學物理教師。 6. 工程領域:如電子、機械、航太等。
Thumbnail
在物理的領域裏 不變的物質有著恆常的定律 於是乎 月球繞著地球轉 地球繞著太陽轉 太陽繞著銀河系   在化學的領域裏 物質隨著原子們的排列組合 形成了 形色多變銀河系 各有千秋太陽系 繽紛美麗的地球   在數學的領域裏 數字的跳躍翻轉變化萬千中 綜言是 正負平方開根
Thumbnail
在物理的領域裏 不變的物質有著恆常的定律 於是乎 月球繞著地球轉 地球繞著太陽轉 太陽繞著銀河系   在化學的領域裏 物質隨著原子們的排列組合 形成了 形色多變銀河系 各有千秋太陽系 繽紛美麗的地球   在數學的領域裏 數字的跳躍翻轉變化萬千中 綜言是 正負平方開根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六 當時研究離散系統的丹尼爾.貝努利 (Daniel Bernoulli﹔約翰•貝努利的兒子) 可能受到一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六 當時研究離散系統的丹尼爾.貝努利 (Daniel Bernoulli﹔約翰•貝努利的兒子) 可能受到一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四 在這個背景下,法國物理學家達朗貝爾 (見貼文 32) 是論爭成員中發表振動弦運動的第一人,因此也是將這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四 在這個背景下,法國物理學家達朗貝爾 (見貼文 32) 是論爭成員中發表振動弦運動的第一人,因此也是將這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三 1755年,歐拉改變了主意,在《微分學原理》(Institutiones calculi differen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1.2.5 弦的振動 三 1755年,歐拉改變了主意,在《微分學原理》(Institutiones calculi differen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