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導護是什麼鬼職責-社會的失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終於有立委質詢教育部鄭英耀部長,關於國小老師站導護的事情。(或許以前也有,但我不知道)鄭部長說導護是地方政府教育局的權責,教育部不干涉。總之打個官腔推給別人就算了。

國小老師站導護,真的一點道理也沒有,校外的交通安全,為什麼要由老師來維護? 導護是上班時間之外,教育局一律強制給予補休,不可能有加班費,如果是企業老闆這麼做,就違反勞基法了,但是政府卻很可以這麼對老師,因為根本沒有任何法規保護老師,只有愈來愈多的法規,教育基本法、教師法..... 規範老師、監督老師,把每個老師都先當作嫌犯,防著老師對學生不利。

導護都在路口,至少有斑馬線,通常有閃燈、甚至有紅綠燈。這不就奇怪了,台灣民眾不知道斑馬線要行人優先嗎? 何況是小孩? 台灣民眾不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嗎? 如果沒有紅綠燈,裝設就是了,為什麼有紅綠燈還需要導護老師?

美國行人只要一隻腳站上斑馬線,車子就得停下來讓行。每個社會總有一些核心價值、一些不容置疑的鐵律,為大眾共同遵守,這就是其一,但可惜在台灣社會,並沒有任何讓大眾共同遵守的規則,即使是人命關天。

站導護源自於過去學生自己走路上學的時代,或許當時也沒有充足的交通號誌,但現在學生多半由家人親自送到學校,自己走路上學非常非常少。家長把學生載到校門口,學生走進校門,為什麼需要導護? 所以導護的作用,幾乎已經可以撤了,只剩下為了有些家長只把學生載到校門口對面,學生再自己過馬路,就為了這樣,要全國的老師去站導護? 何況就算過馬路,有紅綠燈有斑馬線,學生可以自己走進校門,家長如果擔心,大可以把孩子載到校門口這一側。

就算只有這麼少的需求,還是沒有縣市敢撤導護,相反地,幾乎是找出一些需求來維持導護,還是有極少數學生和家長有需要!!! 奇怪了,為什麼以前要站導護,現在就得繼續站? 以前的男老師還得值夜呢?! 以前也沒有保全設備啊!! 以前也沒有保全人員啊!!

因為一旦撤導護,萬一有任何事故,總有人得擔責任,所以阿頓可以直斷:官僚體系絕對不會撤導護,除非有其為特殊的情境,就像國中小一直沒有冷氣,直到蘇貞昌的孫女上學,才拯救了大家。

說到以前還有值夜,此一時彼一時,官僚照樣不撤導護,好官他自為之,表面上老師無可奈何,最終就是新進師資的下降、資深教師的冷漠,不尊重人的結果,就讓這個社會一起無奈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邊緣人阿頓的沙龍
15會員
223內容數
台大自然組轉讀課程與教學,觀察這個圈子,頓悟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其實是掌權者不想讓大家知道的簡單真相。對教師的情緒勒索,就是用最少的經費,讓民眾為下一代的未來,造一個遙遠的夢。
2025/05/30
台灣一直將邏輯思考侷限在數理領域,忽略語文的邏輯性理解和表達。例如大學畢國人還搞不清意見和事實的差別。而數理領域為了應付考試,著重在應用題題幹的片段零碎理解。其原有的邏輯推理,例如集合論的交集和聯集,在108課綱中一週剩下四節的國小數學課,根本沒有機會和時間指導學生。
2025/05/30
台灣一直將邏輯思考侷限在數理領域,忽略語文的邏輯性理解和表達。例如大學畢國人還搞不清意見和事實的差別。而數理領域為了應付考試,著重在應用題題幹的片段零碎理解。其原有的邏輯推理,例如集合論的交集和聯集,在108課綱中一週剩下四節的國小數學課,根本沒有機會和時間指導學生。
2025/05/28
雙語教學的師資,最嚴格的應該是教育部辦理的教師證加註雙語專長,提供六學分的課程,完成考核後得加註雙語專長。 為了迅速培訓大量雙語教師,該縣市規劃九小時的課程,規定各校一定要派員參加,還要繳交一分鐘成果影片,不用兩個星期,就培訓了360位課室英語種子講師,調查雙語師資時,等同於教育部加註雙語專長。
2025/05/28
雙語教學的師資,最嚴格的應該是教育部辦理的教師證加註雙語專長,提供六學分的課程,完成考核後得加註雙語專長。 為了迅速培訓大量雙語教師,該縣市規劃九小時的課程,規定各校一定要派員參加,還要繳交一分鐘成果影片,不用兩個星期,就培訓了360位課室英語種子講師,調查雙語師資時,等同於教育部加註雙語專長。
2025/05/15
原則上教師什麼兼職都不能做,真的很奇怪,教師的專長就是課程與教學,一份日漸微薄的薪水,教師下班後的生活,政府憑什麼管呢? 現在薪水和退休制度穩定地變差,至少教師斜槓不應該被限制。教師下班後的自主和人權,不應該被剝奪,畢竟晚年可沒有政府照顧啊! 薪水不夠,我努力打工還不行嗎!
2025/05/15
原則上教師什麼兼職都不能做,真的很奇怪,教師的專長就是課程與教學,一份日漸微薄的薪水,教師下班後的生活,政府憑什麼管呢? 現在薪水和退休制度穩定地變差,至少教師斜槓不應該被限制。教師下班後的自主和人權,不應該被剝奪,畢竟晚年可沒有政府照顧啊! 薪水不夠,我努力打工還不行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近日,有不少校長提出在學校內有「責」無「權」,事實上,校長在學校內是權責相符,有「責」無「權」只是假議題。
Thumbnail
近日,有不少校長提出在學校內有「責」無「權」,事實上,校長在學校內是權責相符,有「責」無「權」只是假議題。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站門口導護看到人的多元。 少有孩子會跟我打招呼,算算比例大概10:1吧,10個孩子經過只有一位會跟我說「早!」還不是「老師早」喔。(這兩個問法當然有差)。而且這10位還包括了自己班上、同學年隔壁班的孩子,實際應該更少。 之前我會逐一攔下,說: 「嘿!該跟我說什麼?」 「ㄟ,有看到我嗎?」
Thumbnail
站門口導護看到人的多元。 少有孩子會跟我打招呼,算算比例大概10:1吧,10個孩子經過只有一位會跟我說「早!」還不是「老師早」喔。(這兩個問法當然有差)。而且這10位還包括了自己班上、同學年隔壁班的孩子,實際應該更少。 之前我會逐一攔下,說: 「嘿!該跟我說什麼?」 「ㄟ,有看到我嗎?」
Thumbnail
導師管教學生是職責,管到學生家裡去就是逾責! 而且我何德何能啊!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但如果學生在學校的行為是果,在家裡的情形是因,那,可以逾責以對症下藥嗎? 例如, ❦ 請家長不要對孩子太兇,兇過頭,他(她)叛逆的方式之一,就是拒絕學習、擺爛成績,這是無聲的抗
Thumbnail
導師管教學生是職責,管到學生家裡去就是逾責! 而且我何德何能啊!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但如果學生在學校的行為是果,在家裡的情形是因,那,可以逾責以對症下藥嗎? 例如, ❦ 請家長不要對孩子太兇,兇過頭,他(她)叛逆的方式之一,就是拒絕學習、擺爛成績,這是無聲的抗
Thumbnail
導師是孩子們在校的父母, 至少敝校的校長常常這樣說! 所以難免要和孩子的親生父母,談到一些孩子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與家長們交談的過程及內容, 有時候會令我有不同的"結論感受", 例如, ❦ 這是一場正常的親師溝通 ❦ 這是家長在想
Thumbnail
導師是孩子們在校的父母, 至少敝校的校長常常這樣說! 所以難免要和孩子的親生父母,談到一些孩子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與家長們交談的過程及內容, 有時候會令我有不同的"結論感受", 例如, ❦ 這是一場正常的親師溝通 ❦ 這是家長在想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例如,孩子不上學。 監護人家長不覺得這會怎麼樣? 也沒什麼感覺, 也沒什麼意見, 也沒打算逼孩子去上學, 絕對地“尊重孩子”, 所以孩子就不去上學了! #導師的修煉 之 努力不讓拒學發生 如果監護人都不在意了,老師在意什麼? 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
Thumbnail
例如,孩子不上學。 監護人家長不覺得這會怎麼樣? 也沒什麼感覺, 也沒什麼意見, 也沒打算逼孩子去上學, 絕對地“尊重孩子”, 所以孩子就不去上學了! #導師的修煉 之 努力不讓拒學發生 如果監護人都不在意了,老師在意什麼? 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