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以上學歷人口近千萬人,高教比例2023年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加拿大。
"內政部昨天公布統計數字,我國111年底戶籍登記年滿15歲以上人口共2044.5萬人,當中教育程度以高等教育(大專以上學歷)最多,共997.7萬人,占整體48.8%,且有逐年增加趨勢。"(臺灣高教學歷人口 比率遠超OECD平均。2023/4/22國語日報)
但是台灣人素質如何呢? 台灣人理盲的情況,也是大家有目共睹。
阿頓認為,學校課程有一項缺失,也就是空無課程(null curriculum), 課程架構中應該有卻沒有的課程。這項缺失就是邏輯思考(logical thinking)。一、語文領域
在台灣歷來的課程,一直將邏輯思考侷限在數理領域,長期忽略語文領域的邏輯思考。但語文領域(language art)應該包括語文的邏輯性理解和表達,這麼一大塊竟然一直缺乏。
台灣的語文教育比較著重情感層面,語文弦外之音的理解,修辭文筆的優美表達,但根本上理解和表達的邏輯性,卻從來沒有重視過。
舉例來說,國外例如小二的language art 就有 opinion vs fact 的辨識。這樣的生活運用在台灣的課程是空無的。國人有上千萬人已經取得大專以上學歷,卻還搞不清意見和事實的差別,更不用說網軍落落長的各種文案了。
二、數理領域
在數理領域,雖包含基本邏輯思考,但現在為了素養導向的考試方式,著重在應用題題幹的片段零碎理解,也就是在冗長的文字敘述中,如何找到解題的線索。
數理領域中,例如集合論的交集和聯集在生活中就很實用,例如:
"恐怖分子都是男性(誤)" 不可等於 "男性都是恐怖份子"。
但這樣的思考,108課綱中一週剩下四節的國小數學課,根本沒有機會和時間指導學生。
國人學歷再高,理盲不足為奇。
但,真是令人心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