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頭:你是否曾這樣經歷?
你是否曾在做決定時,腦中響起父母的提醒?
是否在自我對話時,使用的語氣其實是老師、朋友,甚至偶像的聲音? 甚至,你發現你在心中模擬說話的方式,不是屬於「你原本的聲音」。
這些「不是我卻又像是我」的內在聲音,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如此自然地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中?
這篇文章,將從心理學、語言習得、社會互動與自我建構等角度,探討:「我們為什麼會在心中出現他人的聲音?」
🔍 一、Vygotsky 理論:內在語言其實是「社會語言內化」的結果
俄國心理學家 Vygotsky(維高斯基) 提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我們最初的語言不是內在產生,而是從社會互動中學來的。
🧠 他的理論分三層發展:
- 外在語言(External Speech):與他人對話,例如媽媽說「不能打人喔」。
- 自我語言(Private Speech):孩童學會自言自語,如「不可以打人」。
- 內在語言(Inner Speech):變成心中無聲的思考,「這樣不對吧」。
換句話說:我們內心的聲音,是「曾經別人對我們說的話」,經過內化後變成我們的思考方式。
💬 舉例:
- 當你想逃避責任時,腦中冒出父母說過的:「做人要負責任喔!」
- 這些語言不是你創造的,而是內化的社會聲音。
🧠 二、內在對話(Inner Dialogue)與角色聲音
心理學中提到,我們思考時會用不同的視角與聲音進行「內在對話」,如同自導自演一場小劇場。
可能的聲音來源:
- 重要他人(父母、師長、戀人)
- 權威角色(宗教、教育、名人)
- 過去經驗的語境記憶
- 文化語言的內建敘事
🌀 為什麼我們會用「他人的語氣」思考?
- 因為這些人或語境曾對我們具影響力或情緒衝擊
- 我們會模仿、學習、複製他們的說話方式與思考模式
- 這種語言形式進入長期記憶,在思考時被喚起或模擬
👤 三、社會建構的自我:自我是由「他者」所構成?
社會心理學家 George H. Mead 提出:
「自我」是透過與「他人」互動中建立的。
我們學會看自己如他人看我們——也就是說,內在的自我評價、內心的聲音,其實常是模擬社會他者的聲音。
例如:
- 想穿某套衣服前,心中浮現朋友可能會怎麼評價你
- 想做一件事時,浮現「社會規範」說不該這樣
這些不是想像,而是內化的「社會眼光與聲音」。
🎭 四、模仿與角色扮演:我們如何吸收「聲音」
心理學中「鏡映神經元(Mirror Neurons)」理論認為,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的語氣、語法與情緒。
模仿的情境包含:
- 長期與某人相處
- 欣賞某人(如偶像、導師)
- 童年時缺乏界線感,被灌輸價值觀
漸漸地,我們不只是「記住」那些聲音,而是在需要判斷、決策、自我鼓勵或責備時,用「那個人的語氣」來自我對話。
🧩 五、這種現象好還是壞?可以調整嗎?
✅ 正向面:
- 有助於行為監控與道德內化(如超我)
- 增加反思、抉擇時的多角度視野
- 可作為自我療癒、自我安撫的方式(例如用慈愛的語氣跟自己說話)
❌ 負向面:
- 若聲音來自過度批判或創傷經驗,可能導致焦慮、自我否定
- 過度依賴他人的語言模式,可能造成自我模糊、無法判斷真實感受
🧘♀️ 六、我們可以怎麼做?重建「自己的聲音」
- 覺察這些聲音來自哪裡? 是誰?說了什麼?什麼時候內化的?
- 辨識語氣: 它是溫柔的?指責的?壓迫的?還是激勵的?
- 加入「自己的語言」: 嘗試用自己的詞彙、情緒和立場重新說一遍
- 創造新聲音: 透過日記、冥想、藝術或對話,建立溫和、自主的自我語言
📝 結語:學會區分「誰在說話」與「我真正的聲音」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許多聲音。它們可能是父母的愛與擔心、社會的期待、師長的教誨,也可能是創傷的迴響。
理解這些聲音的來處,是走向自我覺察與心理自由的第一步。
從「他人說的話」中,慢慢找到「屬於自己想說的話」,是每個人成長路上最關鍵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