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們全家人在吃午餐。女兒突然用力的打了我的背——「啪」一聲,空氣瞬間凝結。但我的理智告訴我,一定有原因,我開口問:「怎麼了?為什麼打媽媽?」女兒小聲的說:「剛剛有蒼蠅在飛…」
我真慶幸,我沒有在第一時間直接開罵:「為什麼亂打人!」,更沒有惱羞成怒的說:「就算有蒼蠅,也不可以這麼用力吧!」我繼續啃著我的漢堡,邊對女兒說:「謝囉!」
社會技巧課程
這樣的日常插曲,讓我想起了我們針對特殊生開設的社會技巧課程。過動小孩以及ASD(自閉症類群障礙)小孩,我們會為他們設計「社會技巧」課程,讓這群小孩在早自修的時候,透過課程學習認識自己、與人互動的方式。
而「同理心」更是教導ASD小孩的常駐課程。要ASD小孩透過「想像」別人的感受再做出正確反應,實在太為難他們了。
他們的因果連接能力本來就弱,常常沒辦法判斷出正確的後果;類化的能力更是不佳,所以只要稍微有點不一樣,對他們來說就是全新的狀況。
在這樣的特質下,最適合他們學習的方式往往是「直接給框架」,讓他們直接把「有同理心」的行為,建檔進資料庫。
有兩個方向,是我們試過,算是好操作的。
優先認為對方不是故意的
首先,第一個方法是:「第一時間,先認定對方不是故意的。」例如:同學跑過旁邊撞到自己,第一時間往不是故意的方向猜:他不是故意要撞我的。接著第二步驟才是求證跟說出自己感覺:「我很痛耶!你為什麼要從我旁邊跑過去?」我在吃午餐被女兒打背的時候,就是這樣!直接推定女兒不會故意拍我背。
不直接起衝突,讓氣氛不要瞬間炸裂,後面才有機會進行求證,對方也才更有可能說真話。以這個方向跟ASD小孩解釋,他們的接受度會高很多。
面對敏感情緒先不發問
第二個方法是:別人掉淚、生氣或被罰站的時候時,不要說出對方當下的行為。ASD小孩很愛看負面情緒的場景,對這些情境好奇心十足,也常會讓人覺得尷尬的開始問問題:「你剛剛被罵了嗎?」、「你考幾分?」、「你在生氣嗎?」這些都是會讓同學二次暴怒或更傷心的言語。
一樣,先防守。不要在第一時間把場子弄尷尬。對事情比較有幫助。
把握這兩個方向後,就要開始在生活中大量的建立資料庫,每一次事件的學習都是必要的,他們就是透過一筆筆的記憶,建構出自己應對社會的方式。
善良的ASD
雖然我們常說ASD小孩同理心需要持續練習,但是這群小孩非常的直率跟善良。我有個學生,看見同學沒帶課本,老師罰同學去講台前站著上課,他立刻捧著課本過去站在同學旁邊,就是不希望同學被罰站。
同理心,不是要精準推測對方心情跟想法,再做出最完美的回應,而是真正的關心。即使表達關心的方法有點拙劣,都值得我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