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 我是 Andy CY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自己明明很想要某個東西,但卻會一直做出矛盾的行為,好像我們在刻意避免自己成功?
- 明明想認識新朋友,但是在面對新的交友機會時,卻下意識地拒絕
- 明明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議,但是卻故意拖到最後一天才開始準備
- 明明一直喊著要換工作,但是卻遲遲沒有打開履歷更新
- 明明想要培養新的興趣,但卻常常用工作塞滿生活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行為總是與內心的目標矛盾,那你很有可能也有自我破壞的傾向,我們今天來聊聊「自我破壞」這個主題
為什麼重要?
每個人都會擁有自我破壞的傾向,無形中限制我們發揮所有潛力,達到真正想要的目標,認識自我破壞行為的線索,練習活出更好的自己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自我破壞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 背後代表我們的自我敘事產生了矛盾
- 以忙碌為掩護,實則為逃避
- 反覆追求重新開始:重起爐灶心態
- 我們害怕改變會帶來喪失掌控的焦慮感
- 從探索情緒開始找出線索
- 心理健康是誠實面對情緒
- 小心在長期自我破壞下形成的自我敘事
- 學會允許自己擁有快樂
- 結語:個人價值觀的定期更新
自我破壞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自我破壞是一種心理的因應機制,為了保護自我而產生的行為,當我們想要得到的事物不可得,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我們的內心會轉而麻痺自己,希望從失望的痛苦中暫時解脫。
舉個例子,你相信有一個令人稱羨的工作是成功的象徵,但是因為對於自己沒有自信,讓你覺得自己其實沒有辦法得到一份好的工作,為了保護自己承受直面失敗的痛苦,於是內心開始自我設限、刻意保留,選擇故意讓自己失敗,用「如果我想要的話,我其實也可以」這種方式麻痺自己其實我不是真的失敗,只是我沒有盡力而已,這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自我破壞讓我們在面對自己想要的事物時,卻總是做出相反的行為,讓自己與目標越來越遠。

背後代表我們的自我敘事產生了矛盾
人的自我敘事對於實際行為的影響很大,當我們內心相信的價值觀受到限制,與自我期待並不一致時,我們便會出現自我破壞的行為。
曾經有研究人員針對學生進行實驗,研究人員想了解學生的自我認知如何影響實際行為,他們召集了一群黑人與白人學生進行詞彙測驗,這些學生的學業能力近乎相同沒有顯著差異,其中有一組的學生,研究員在開始測驗前,刻意先詢問了部分黑人學生的種族,這些被詢問種族的黑人學生在詞彙測驗的得分上,顯著低於未被詢問種族的黑人學生。
我們內心的自我敘事會形塑想法和感受,而想法和感受會決定我們的行動。
自我敘事通常來自小時候的教育、社會薰陶,假如一個人從小就一直吸收「有錢人都很邪惡」這個觀念,認為有錢人經常做出不道德的行為,讓他的內心將有錢人與各種負面的標籤連結在一起,那當他長大開始為了賺錢付出努力時,這個與自我敘事矛盾的行為,便會讓內心開始本能地抗拒,為了保護自己不要變得自己認定的壞人,開始做出各種自我設限、破壞的行為。
我們接著來看看自我破壞的常見表現形式。
以忙碌為掩護,實則為逃避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們常用來自我破壞的方式——刻意保持忙碌。你需要透過生活的忙碌感來帶給你保護感,忙碌讓你有藉口拒絕事情,讓你可以避開一些人事物,更重要的是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而不需要面對真實的情況。
以我自己為例,在出社會剛開始工作的頭 2 年,我很喜歡讓自己沈浸在工作的忙碌中,不管是平日、假日的加班,或是給自己有很高工作的標準,需要花很多時間努力達到,現在回頭看,其實當初的忙碌不是單純——我想要工作表現傑出——這麼簡單,其實有一部分是當時的我除了工作之外,沒有其他生活的選項,我沒有熱愛的事物或興趣,生活上面對伴侶我也不是處在最舒服的相處,我讓自己保持工作的忙碌,其實是在逃避面對生活,只要我能夠躲在工作忙碌的盾牌後,我就可以把所有生活上的失敗都歸咎於工作,而不需要直面除了工作之外的失敗。
但真實的情況是,其實沒有人是真的很忙碌,除非是選擇讓自己很忙碌,我們永遠都有選擇權,決定自己生活的優先順序,永遠讓自己保持忙碌只是以忙碌為名的逃避。

反覆追求重新開始:重起爐灶心態
另外一種常見的自我破壞表現形式是——重起爐灶心態。
抱持這種心態的人會一直追求「重新開始」的機會,在等待某一個特別的突破性時刻,在那一刻,所有自己眼前的問題都會消失不見,該發生的事情會自然而然發生,成為一個嶄新的自己,這個突破性的時刻可能是一份新的工作、搬去新的地方、一個新的伴侶等等,只要翻到新的篇章,一切就都會變好。
但現實是,那一刻永遠不會突然到來。
不斷說服自己只要有一個新的開始,一切問題都會消失,是一種逃避的行為特徵,因為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承擔壓力,轉而將希望寄託於一個新的開始。
分享一個我以前朋友的故事,當時他經常抱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可能是剛加入一間新公司,發現老闆在帶人的方法上不符合他的期待,或是同事之間的相處很不好,可能因為這樣他又換了一份新工作,結果新工作的公司又出現一個什麼問題,中間反反覆覆好幾次同樣的劇本,在工作上遇到問題,選擇換工作,新工作又遇到不一樣的狀況,週而復始發生,每次跟他更新狀況發現他總是在抱怨工作、找新工作的重複動作,每次他找到新工作都是充滿期待,認為這次終於遇到好公司、好老闆,結果過沒幾個月又進入一樣的循環,認為下一份工作才會更好,後來我才發現這可能是一種行為模式,如果一個人遇到 1-2 份不好的工作,那可能是運氣不好或是公司真的有狀況,但如果你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同樣的問題,那可能你自己多少也有點責任,而為了保護自己內心的一致性,重起爐灶心態就是一種表現形式。
重起爐灶心態最大的影響是讓你總是處在人生新章節的開端,但是你從沒有好好的走過一個完整的章節,縱使你努力地往前進,但到頭來卻還是在同樣的地方,總是在不斷開始、提早結束的困境中反覆循環。
我們害怕改變會帶來喪失掌控的焦慮感
當我們在面對需求無法滿足、未知的情況時,內心開始產生失去控制的焦慮感,這個失控感也會影響我們的自我破壞行為。
舉個例子,如果你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並不滿意,內心希望換個工作,但換工作是個重大的改變,可能是好的改變,也可能是不好的結果,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一些無法控制的元素,而面對未知的狀況,我們可能會因為焦慮害怕而把注意力過度放在關注「最壞的結果」,過度放大最壞的結果會讓我們感生強烈的威脅感,我們並不喜歡失去控制的感覺,為了抓回掌控的感覺,有些人內心便會放棄換工作的念頭,刻意拖延更新履歷、找新工作的動作,雖然停留原地並不是最好的結果,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情況不會變得更糟糕。
自我破壞是抓回掌控感的做法,面對未知改變的排斥,讓我們寧願確定自己失敗。
總結以上的行為特徵,我們可以發現自我破壞通常只是症狀,而不是問題的本身,自我破壞是為了滿足某個未被意識到的需求、信念,而促使我們產生各種行為去保護自己,要改善自我破壞,我們需要了解背後困住我們的東西是什麼。
從探索情緒開始找出線索
要了解隱藏在自我破壞後面的原因是什麼,情緒是很重要的線索,尤其是那些會促使我們有劇烈情緒反應的事件,像是憤怒、嫉妒、委屈等,我們可以從情緒開始探索。
先從憤怒開始,憤怒是我們人的自然情緒,從出生小嬰兒開始我們就有憤怒的情緒,但是我們表達出來的形式有很多種,舉個例子,當一個小朋友被責備的時候,他會感受到憤怒,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大人的決定,他無法透過直接反擊,小朋友會將自己的憤怒轉換成鬧脾氣、無理取鬧,改以這種低強地、拉長時間的方式發洩憤怒。我們常看到的任性、彆扭、沮喪、拖延、厭煩等等都有可能是憤怒的表現形式,當我們產生這些行為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多跟憤怒的情緒相處一下,去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感到憤怒,背後可能潛藏著我們在意的價值觀。
嫉妒是另一個很好的線索,在《納瓦爾寶典》中提到嫉妒是一扇窗,讓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感受到嫉妒的對象,去思考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同樣都是看到一個成功人士,你嫉妒的是他的財富還是他擁有的自由?你想要財富 or 自由,為什麼?
透過探索情緒,我們可以更清楚看見自己的需求,避免陷入自我破壞的陷阱之中。

心理健康是誠實面對情緒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觀念,我們一般以為衡量身體健康的標準是可以跑得多快、承受多大的重量等等,但其實關鍵是我們的身體能不能夠承擔日常生活的任務、應對偶爾出現的挑戰,心理健康也是一樣的道理,心理健康不是代表一個人平常有多快樂、多正向,而是一個人在面對情緒的時候,能不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並做出行動回應。
我們想要的心理健康是要能控制情緒,而不是壓抑情緒。
如果一個人在開車的時候,看到旁邊有駕駛超速、插隊,他努力克制住自己,選擇不破口大罵、不要暴怒,這算是控制情緒還是壓抑情緒?
壓抑自己的情緒時,你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控制情緒則是你確實知道自己的感受,並且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選擇自己要採取的行為,感受與行為都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
壓抑是無意識的,控制是有意識的。我們要練習控制情緒,而不是壓抑情緒。
小心在長期自我破壞下形成的自我敘事
自我破壞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保護的同時也會慢慢形成一種新的自我敘事。
如果我們一直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感受,大腦會開始調整想法以符合這樣的現實,我們會開始無意識地排斥、誹謗這些我們想要擁有的東西,以維持我們行為、感受的一致性。
例如,有人一直很想要進入戀愛關係,但是久而不得,內心便會開始誹謗、質疑其他人的愛情,認為他們的幸福是假裝出來的,其實伴侶生活也並不快樂,他們最終一定都會分手等等,這就是大腦為了保護我們不要一直在想得而不可得的挫敗中,而形成一種排斥愛情的自我認同,隨著時間累積,等到機會終於出現,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戀愛關係時,大腦的自我認同已經讓我們本能地排斥戀愛關係,不相信自己值得、可以擁有戀愛關係。
小心在長期自我破壞下形成的自我敘事,當我們習慣沈浸於「想要」、「得不到」的狀態,就很難去適應「擁有」的體驗。
學會允許自己擁有快樂
我們需要允許自己擁有快樂,而不是追逐快樂,因為追逐快樂是沒有終點的。
這個概念跟多巴胺的陷阱一樣,多巴胺是大腦中鼓勵人類追逐快樂的神經物質,只有當我們在追逐的時候才會感受到多巴胺的快樂,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多巴胺的作用就消失了,就像是在玩吃角子老虎機,等待拉霸旋轉到停止的過程是令人興奮的,等到最終結果確定後,興奮與快樂就消失了,我們的大腦永遠會想要追求更多、更好,這一切是沒有終點的。
生命不會因為抵達某個巨大的成就、改變後,就此變得一帆風順,恰恰相反地,真正的快樂是藏在日常生活之中,溫暖的日出、一杯咖啡、一本好書,這些俯拾即是的瞬間,就能組成我們心心念念的幸福。
結語:個人價值觀的定期更新
總結自我破壞是一種源於自我保護的行為模式,需要透過覺察自我的行為、隱藏背後的情緒來理解自我保護的原因,這是一個需要時間與持續努力的蛻變過程。
恐懼不會保護你,行動才會;擔心不會保護你,準備才會;過度思考不會保護你,理解才會。
改變不是一場大爆炸,而是小火慢燉。我們不是在某個突然頓悟的時候改變生活,能帶給我們持久改變的是生活中的小行為,正是在這些微小轉變的時刻,改變才會慢慢開始成形。
大自然會不定時發生森林大火,燒毀年老衰敗的植物,為土地帶來新鮮肥沃的土壤,讓新種子得以發芽,重新建立起健康的樹林;人的思想也需要經歷週期性、具有正面意義的瓦解,讓我們得以更新自我的價值觀,這個走出舒適圈的過程會有挫折與不舒服是正常的,讓我們得以蛻變出新的思想與價值觀。
如果有什麼想法、回饋,歡迎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也歡迎邀請朋友一起訂閱《變革成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