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小兒子放學,興高采烈地拿著學校親子講座傳單給我,告訴我這是場我非常需要聆聽的演講,要我一定要參加。看了標題我心想:你這孩子合著是嫌棄我脾氣差吧?最後,我還是笑笑地對他說我盡量出席。
其實直到講座日到來前,每回當我瞥見傳單時都有一點猶疑,心裡總有個聲音執著地認為,這類型的演講一定會有點說教,或是要求父母當個聖人等等,深感到時候可能會聽不下去、負氣走人?話雖如此,內心深處也多少好奇在親子教養上到底有什麼方法不生氣。於是,當天還是盡可能排除萬難地去了。
柏嘉老師的演講真的十分幽默,過程中不斷分享他自身的教養經驗,確實把我下意識判入死刑的講題說活了,也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默默買帳,決定要親身力行,試著從自我做起。以下簡當整理當天的筆記,各位和我一樣正在打怪練級的家長,如有興趣不妨也參考參考,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下,未來除了能夠擁有智力卓越外,也都能培養出色的情商。
一、父母的情緒指數是家庭的天花板——父母的身教是孩子學習一切的基準,亦即我們不可能期待孩子情緒控制得比我們好,唯有我們親身演繹如何控制情緒,孩子才能在一次次的錯誤中學習到正確的情緒表現。
OK,這點我同意,但問題是一來就拿這個框將我套住,心裡難免還是有些生刺,總想找話來反駁老師。就在這時,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父親如何在盛怒下控制住自己,並如何影響他一生,那一瞬間我彷彿真的有些理解,為什麼父母的身教如此重要。只要我們做到提醒自己,只要我們進步一分,或許在教養的路上我們和孩子彼此都能得到救贖,孩子也能更接近我們期待他們長成的樣子。
二、大原則:孩子喜歡跟有原則、一致且情緒穩定的人相處。
這句話我愛聽——父母不需要寵溺孩子。也就是說,在培養孩子情商的過程中,父母是不需要為了家庭和諧放棄原則。我一直是個頗嚴格的媽媽,給孩子自由揮灑空間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尊重他人,學習世間的基礎禮儀。然而,我的問題點在於,當孩子圍繞在我身邊時,他們總是太放,好聲好氣地說又不理,總是要我破口大罵、大聲斥責後才有所收斂,因此偶爾會發生自己無法控制脾氣的窘境。
老師的解釋倒是讓我對自己過往的行為有些安心,至少肯定了身為父母的我們還是需要設下原則與底線,不能因為怕孩子生氣就放棄教養。只是這些原則需要一致,對於某項原則,絕對不可以今天斥責明天隨便,這樣孩子會無所適從。同時,父母也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千萬別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忽晴忽陰,這樣孩子會懼怕與我們相處。
至於,如何確認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教養者?可以從以下兩點觀察。
1.孩子是否喜歡自己的陪伴?
- 孩子願不願意成為自己?
捫心自問,我100%相信我的兒子是喜歡有我在身邊的,至於他們願不願意成為我?相較於我,我想以目前他們的心智年齡來看,可能覺得比較崇拜會陪他們打遊戲、程式很強的爸爸吧?
三、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
根據老師的說法,其實很多成人是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的。一般人往往要等到暴怒了,才會認為自己已經達到生氣的狀態。其實不然,情緒是有分等級的,也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意義。在我們真正達到憤怒之前,身體其實早就對我們發出訊號,如:肌肉緊繃、臉部脖子發紅發燙、胸悶等等,此外甚至還有行為上、思緒上等等的警示。我們要覺察的便是這類型的警告,這些都是生氣前的徵狀,一旦出現這些徵兆,就必須暫時撤離現場,給予自己冷靜的空間與時間,以免暴怒後說出、做出難以挽回的傷害。
另外,我們可以透過分析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或他人覺察並緩和情緒。
- 我在難過嗎?心裡有委屈?
- 我在生氣嗎?可有不甘心?
- 我在焦慮嗎?發生什麼事讓我憂鬱嗎?
透過自問自答,將自己真實的情緒及原因找出來,並試著解決與消除負面情緒。應用在孩子身上,則是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的結,父母在這個階段要做的是認同,而非評斷。按照經驗,情緒當下的人渴求的是有人懂,只要讓對方點頭三次便能使其緩和情緒(根據回家後實際操作,確實有效)。
切記,在這個階段,只能先解決情緒,絕對不要給予任何評判,我們要的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而孩子當下往往要的只是有人懂。
到這邊我都可以欣然些受,但是教養的路上不可能這麼順利,而我當下想到的是,通常到了這個階段我們也已經快炸裂了,怎麼可能還好聲好氣地去關心孩子的情緒!沒錯,那就先顧自己,讓大人自己的情緒先穩定下來,再來解決未盡之事即可。
老師說:「理直氣壯事非常糟糕的狀態。」又說,「不要在情緒滿的時候解決問題,因為當下已經沒有任何處理事情的能力。」想想也對,面對孩子從小到大的哭鬧,當他在鬧時確實已經沒有任何理智,想必大人也是如此,而大人失去理智時,雖然不會像孩子般鬧,但往往會用語言刺傷他人,這也是另一種在孩子心中難以抹滅的痛。
四、情緒感受 vs. 情緒行為——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不懂得處理情緒。
覺察情緒的重點並不是要我們刻意忽視負面情緒的產生,而是要透過覺察理性地決定如何以行為表現出來。也就是說,負面情緒都是需要被擁抱的情緒,至於如何表達情緒則是我們的選擇,而唯有理智才能讓我們做出較適切的行為。
五、如何控制情緒?——綠燈區(心情穩定)溝通→黃燈區(快生氣)離開→紅燈區(失控)克制
演講過程中,老師都是以自身的經驗為案例,讓我們知道並非心理師非常人,這些所謂的專家也是有血有肉,會生氣、會憂鬱、會悲傷。面對這些負面情緒,他們其實也是無處可逃。唯一的訣竅是,在我們察覺自己心理、行為、思緒上已經出現異常警訊時,要適時的撤退離開,穩住心性,因為等到情緒進入紅燈區時,基本上火箭都拉不住你。
看到這邊,你一定跟我有一樣的困擾,那到底什麼時候教小孩?
老師給的意見是:「在做對事時形塑行為,在做錯事時連結情感。」搭配燈區訊號,也就是教養要在綠燈時進行,這個區間是最有效的;而當孩子犯錯時,則時建立情感最好的時機,千萬不要硬在紅燈時說教,很容易傷害親子關係。
其實老師說得雲淡風輕,但控制自己的情緒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絕對不可能像他說的那樣只是退一步就能得到海闊天空。正當我心裡這麼想時,老師又來了個親身經歷,他自己家孩子犯大錯,身為心理師的他花了一個月才冷靜下來跟孩子溝通,聽到這裡我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或許你跟我一樣,情商分數本來也沒有太高,但想想只要我們進步一點點,家裡的孩子也能再進步一點,或許很快他們也能青出於藍,勝於藍。
以上就是這場演講帶給我的心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