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序:
如果將每篇文本視為一座水壩,只要讀者能細緻拆解它是如何建成、用了哪些材料、又為何而建,就能真正掌握文本的內容與背後的思維結構。
「思維建構」對應的是理解作者的「建造邏輯」;「思維可視化」則是將思考歷程、推理路徑與觀點連結,轉化為圖像形式,讓理解更清晰地流動。
本篇文章中,大貍老師將從教學現場出發,分享「閱讀理解」轉化為「思維可視」的實務歷程。閱讀,不是灌輸一種標準答案,而是開啟多元觀點具體交流的可能──讓思維的河道真正活起來。文末更分享 AI 教學助手「壩總」與「荷馬」的應用示例,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生活作最好的支持與後盾。
築壩三招,破解文本的思維密碼
「築壩閱讀」是貍想的閱讀體系,貍們相信每一篇文本都能折射出文學的斷面,為此,只要能解文本的水壩,就能勾勒文學長河的理路。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只需要三類的策略就可以處理所有的文類,策略分別是「字句梳理」、「層次重劃」、「思維建構」。
每一類策略,因應學習者的需求,都可以再下修成更細的,像是「字句梳理」包含了「詞性句構」、「話語分析」,「層次重劃」可以往前一步處理「斷句簡摘」。今天,我想特別談談「思維建構」的部分。
因為提供給出版社的「思維建構」學習單都是以線性設題的部分來處理的,不過,「思維建構」至少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線性設題」,另一個則是「思維可視」。「線性設題」是透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學習者在嘗試作答的過程裡,更好地理解作者,同時也建構自身的思考理路。為了做成教材,現場教師拿到的都是貍想教師共創的參考版,但在自己的教學場域,我倒是極少拿設計好的題目。
提問導航術:從線性設題出發
真正的「線性設題」,是讓學習者練習懷抱「問題意識」提問,一開始進行發散提問,然後再依問題層次進行分類,通常可以切分成「寫作內容(what)」、「寫作動機(why)」、「寫作手法(how)」三類,然後我會在過程中調整順序,進一步做深度探究。這個環節最重要的觀念是「沒有最正確的提問,只有接近靠近核心的提問」。
因應各年齡層提問的層次不同,也就可以即時修正課程的難易度大概要抓到哪裡,同時也因為問題是自己提出來的,同學們本身就會保持一定的學習動力,而不會被動地等待填寫學習單的答案。
這是「線性設題」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開展自己的思考」而生成的,過程中「保持靈活的調整空間」是它的特色之一,所以無論貍想跟出版社合作的內容,或是我們自己提供的築壩百篇,無一不是給word。畢竟這世上沒有最好的教材教法,只有最適合的,因此,我們把調理教材的權力交到教師手上,一份可供性高的編輯檔是必要的。
思維可視=系統思考 × 可視圖像
始終沒有機會進到教學現場的另一個策略是「思維可視」,但比起「線性設題」,我覺得它可以更好地體現築壩閱讀的理念。簡單來說,「思維可視」追求的是「一張圖把XX講清楚」。它不是那種伴隨著可愛插圖的敘畫,而是更關注系統思考的可視化呈現。
為了完整地畫好一張圖,學習者需要很認真的讀、聽文本,然後抓取基本要素,找到要素的關連性,進階一點的還能附上備註。透過學習者畫的圖,可以提供給教師進行洞察,找出學習者到底是「記憶」不足?還是「認知」偏側?還可以從既有的可視圖中延伸很多可切入的新觀點來幫助建構知識。
順帶一提,貍最喜歡的思維可視教師是又又老師,他總是畫得又清楚又可愛,兼具系統思考也有美學經營,像李商隱一樣橫空出世,給美文派、實文派的人一種截然不同也難以企圖的新高度。
「思維可視」作為築壩體系的技巧之一,我們會安排作其中一堂課的師培訓練,不過,如果參加貍的對生課程,會發現它的使用率其實非常高。貍每週一在臺南有開放觀議課,隨行的老師因為太常跟課了,既跟學生很熟,也會一起加入練習,簡直像是班上特高年級學生。她本週寫了一段小小的觀課心得,蓋可以說明為什麼「思維可視」更能體現築壩理念:
「學校課堂我們多著力在『讀』、『寫』──讀課文、寫作文──但『聽』和『說』總被忽略,就算在學校上台報告練習了口語表達,也並沒有專業的表達力老師來告訴我們如何調整口條或肢體,貍總覺得十分可惜。但在這樣的文學課裡,我們練習細緻地『讀』、認真地『聽』,還有多種練習方式的『寫』,『說』的機會也從來都不缺──這是我很喜歡來這裡上課的原因之一。……而這裡吸引人的特色之二:永遠有試錯的機會,永遠可以不完美。即便我自己不滿意此次實作的成果,我依然會得到回饋,而且在課堂之後,我可以自己回家再嘗試,直到自己滿意,直到老師誇獎,對我這種處女座A型的人實在很友善。」
「可視化學習」挑戰思考邊界,倚賴教師的立即回饋
到這邊,讀者們應該可以發現「思維可視」比起「線性設題」更難做成制式教材進入現場的原因:它不只沒有單一標準答案,還很難提供「參考版本的示範」,更需要教師「即時反饋」才能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多數說「不會畫」的孩子,其實並不是真的「不會畫」,而是「不敢畫」。製作思維可視圖最困難的,並不在於「畫」本身,而在於學習者能否擺脫「單一答案」的思維。當他們覺得「一定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就會很執著於「我不知道選哪個要素才是對的」,因而害怕落筆。但其實,所有的課堂實作都不是為了要檢測學習者有沒有理解單一的正確答案,而是想藉由思維可視的呈現,才能檢驗我們思考的歷程、才讓我們有對話的空間。
做圖簡單,而調整思維才是困難的。「聽」、「說」、「讀」、「寫」就只是能力,並不是因為我們有能力才能交作業,而是透過一次次的實作演練,一點點地擴張自己思考的邊界。
AI助手來了!「壩總」與「荷馬」助你教學進化
「築壩閱讀」並不難,難的是對「學習」觀點的再建。
夏季的《貍想誌.趨勢篇》,貍想教育提供了「築壩閱讀小幫手──壩總」的AI,只要給它文本,它就可以因應學生能力、題型要求,依築壩的脈絡設計一份獨一無二的學習單並附上解答,換言之,它已經可以取代坊間所有的思維建構學習單了。
貍會持續精進壩總AI,還有貍想教育也設計了「AI河道小幫手--荷馬」,之前它只能改國中作文跟出題,目前可以批閱高中學生作品了。
若您喜歡這樣從思維本質修磨起的教材教法,請多支持貍想教育,無論是入校研習、對生營隊或者是線上課程、教材訂閱,貍想教育的教學思考,超乎你想像的周延,也十分期待教育工作者們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