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觀主義者: 真正的樂觀主義,其實只存在於6歲以前的孩子身上。 那時候的他們不會恐懼、不會壓抑、不懂嫉妒,直來直往,想哭就哭。 但隨著進入校園和出社會,交際各種不同的人性,樂觀就不再單純了。
比較心、輸贏心、嫉妒心和失落感開始登場在各種時間點
但樂觀主義者知道自己的黎明即將從黑暗出現,就好選擇行動大於被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觀主義者: 遇事習慣往壞處想,一遇到挫折,就跟著別人一起喪失勇氣,習慣看人生黑暗面 這類人通常會出現這些特質: 愛批評,動不動就吹毛求疵、焦慮不安,猶豫不決 ,甚至容易失眠、仇富等等 重複這些日子久了,人生變得一點也不快樂。
盡量不問「你為什麼會這樣?」而是問「你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悲觀是一種心理防禦策略
常常用來:逃避失敗風險(因為先預設會失敗,就不會那麼痛)
引發他人關心(當一個“可憐人”,反而容易被安慰)
合理化不改變(失敗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環境太差)
而這樣的悲觀模式,其實是主觀選擇的一種生活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 而在金融世界中的情緒市場 阿德勒說過:> > 「只要掌握人的行為模式,就等於握有改變人性行為的利器」 市場的贏家很清楚這點,他們不一定比你聰明,但他們知道「多數人是悲觀主義者」。 所以他們只要掌握媒體動向和標題、再搭配政權和市場權威人士的術語,就可以讓多數投資人集體焦慮自然蔓延。 <市場不是靠聰明致勝,而是靠「理解人性」的致勝。>
【自我實現預言:羅森塔爾實驗】
1968年,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驚人的實驗: 他隨機挑選一群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孩子智商特別高,未來會有爆發性進步。」 事實上他們的智商和平凡人一樣而已。 但一年後這些被「預言」為天才的學生,真的在成績上突飛猛進。 為什麼? 因為老師也相信他們很聰明,就會給他們更多鼓勵、更多期待、更多正面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