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教育,制度之下的失敗者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雖然在方格子發的文章都是以政治觀察為主,不過我在銀幕後面的真身不是什麼活了30+以上對政治有很多了解,親自體驗過民主化與各種政治大事、社會事件的社會人士.而是一個未成年,連投票權都沒有高中生.說高中生其實不太準確,我現在是北部某公立高職的高二生,應該要叫高職生.

台灣教育的問題其實社會上已經討論超過十年了,網路上也有許多學者寫的關於台灣教育的社論文章.我一個高職生在專業程度上肯定比不過那些學者,所以我不會寫什麼台灣教育改革的建議,還是交給那些專業的人來建議就好.正如標題所寫的,我就來寫寫我這位在這個教育體制下的失敗者在學習路上的所見所聞與我的想法,或許可以給各位提供不同的視角.

台灣教育的問題在近年來的討論已經說到爛了,大家都能說出幾項了.不外乎就是現在學生的學習時間太長,考試和功課多,課業壓力大.很多人一早起來去學校,上了一天的課,好不容易撐到放學了,可能還要去上補習班.很晚才能回到家.回到家還要解決學校的功課(也可能有補習班的功課)才能休息睡覺,然後明天一早再開啟同樣的循環.

台灣教育是以升學為導向,學習過程就是聽老師講課然後測驗考試.成績也主要也學校定期的段考來定.整個過程比較死板,就是大家口中的填鴨式教育.每天都被考卷題目追著跑,回家也要處理功課與報告,被搞到疲憊不堪壓力很大.有些人還因此睡眠不足,上課時打瞌睡.而學了這麼多東西,考了這麼多的試,就是為了升高中與大學的升學考試.用考試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上述這些,讀過國高中的人應該多少有點感觸.那至於我的經歷是怎樣的呢?正如果前面說的,在這個體制下有成功者就有失敗者.之後的文章我會來講講我這個失敗者的經歷與所見的感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傑克
7會員
27內容數
一個普通人
傑克的其他內容
2025/06/13
民主,是人民擁有平等參與公共政策的權力.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具有集會結社、言論自由、公民權、選舉權.台灣在1996年進行第一次總統全民直選,到了現在也快30年了.但台灣人從一開始的期待再到現在的失望是怎麼變成的?今天的完結篇就來講這個問題 在解嚴後到第一次總統民選的民主化初期,人民有著很高的
2025/06/13
民主,是人民擁有平等參與公共政策的權力.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具有集會結社、言論自由、公民權、選舉權.台灣在1996年進行第一次總統全民直選,到了現在也快30年了.但台灣人從一開始的期待再到現在的失望是怎麼變成的?今天的完結篇就來講這個問題 在解嚴後到第一次總統民選的民主化初期,人民有著很高的
2025/06/13
中間選民,指那些沒有特定政黨與候選人支持的選民.可能會因為各政黨的候選人的言行與政黨的政策而對某黨產生好感,而在某次選舉將選票投給他們,但不一定是該黨的絕對支持者,投票意願容易受政策、媒體風向與候選人形象影響,可能下次選舉就將選票投給別黨了.那台灣的中間選民的比例與年齡層分布如何呢?我們就來看看
2025/06/13
中間選民,指那些沒有特定政黨與候選人支持的選民.可能會因為各政黨的候選人的言行與政黨的政策而對某黨產生好感,而在某次選舉將選票投給他們,但不一定是該黨的絕對支持者,投票意願容易受政策、媒體風向與候選人形象影響,可能下次選舉就將選票投給別黨了.那台灣的中間選民的比例與年齡層分布如何呢?我們就來看看
2025/06/04
"政治正確"這個詞是個有多種語意的詞語,大家對政治正確最了解最有印象的應該是政治正確在美國的意思.在美國,政治正確是泛指反對歧視黑人平權運動、女權運動、LGBT.美國也因政治正確在遊戲、戲劇、電影鬧出不少爭議事件.但這些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今天來講台灣的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一詞也確實有在政
2025/06/04
"政治正確"這個詞是個有多種語意的詞語,大家對政治正確最了解最有印象的應該是政治正確在美國的意思.在美國,政治正確是泛指反對歧視黑人平權運動、女權運動、LGBT.美國也因政治正確在遊戲、戲劇、電影鬧出不少爭議事件.但這些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今天來講台灣的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一詞也確實有在政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一個國中生對於公立和私立學校升學觀唸的思考,反映了學生對於標籤和成績的困惑和無奈。
Thumbnail
一個國中生對於公立和私立學校升學觀唸的思考,反映了學生對於標籤和成績的困惑和無奈。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