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裡,分數似乎無所不在。
小時候,老師用成績單來評價我們;長大後,職場裡的 KPI 成了年度焦點。
還記得那時,考到100分就能得到老師的讚美,心中充滿自信,但一旦考差了,外界的質疑也隨之而來,讓人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隨著年齡增長,分數換了個樣貌,成了升遷與獎金的指標。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把自己的價值,交給他人來打分。久而久之,如果分數成了唯一的標準,那麼當沒有人打分時,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你會怎麼為自己打分數呢?
我們心裡的那把尺,是誰放進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心裡那把名為評分的尺,並非出自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是悄悄地來自他人的眼光與期待。
心理學發現,孩童時期來自主要照顧者的一句無心評論,都可能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或許是一句「你這樣不乖喔!」「怎麼老是做不好呢?」,這些無心的話語,有時會在我們長大之後,變成內在的聲音,讓我們始終懷疑自己是不是永遠都不夠好。
這些聲音成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讓我們不自覺地用外在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成績好不好、薪水夠不夠多、朋友多不多……彷彿只有達到這些條件,我們的人生才算及格。
然而,外在的評價永遠無法填滿內心的空缺。那種還是不夠好的感覺,就像一個無底洞,怎麼都填不滿。
那些不及格的時刻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了一份工作報告煩惱不休。我不斷反覆檢查內容,深怕哪裡不夠完整、數據不夠準確。當主管說出:「這裡好像有點問題喔」,心裡咚地一聲沉了下去,那熟悉的聲音又冒了出來,「我是不是還是不夠好?」那段日子,我提心吊膽、焦慮不安,彷彿只要一出錯,就會失去信任,也會失去證明自己值得的機會。
一位朋友最近也在育兒的路上,經歷了類似的感受。她明明已經非常用心的照顧小孩,卻常常聽到來自親戚的指責:「你這樣會讓小孩受傷!」「怎麼當媽當成這樣?」。那些話雖然沒有明說,但卻好像被貼上了一張「不及格媽媽」的標籤。讓她一度懷疑自己,為什麼已經付出那麼多,仍然不被看見?
從他人的定義,走向自我認可
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學著停下腳步,聆聽內心的聲音,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被外界的評價綁得太緊了。一直以來,我努力追求完美的分數,卻在無形中拉大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讓自己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態。
於是,我試著轉變思維,不再只盯著那些外在的分數,而是學著看見雖然不耀眼,卻真實存在的自己。
就像有人曾說:「你不用贏過所有人,才能喜歡自己。」
這句話提醒著我們:在還不那麼出色的時候,也能練習對自己微笑。
如何改變內在對話
要從別人手中拿回那把尺,關鍵在於練習接納自己。
以下幾個方法,一直鼓舞著我前行
- 察覺內在對話:
當心中響起「我做得不夠好」的聲音時,試著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的問題嗎?還是是來自於他人的期待呢?」 - 建立多元價值觀:
不再只用一把尺來衡量自己。提醒自己,他人評價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你的創造力、善良、勇氣……也都是你存在的價值。 - 練習接納和肯定:
告訴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即使不完美,也值得被肯定。」即使目標沒有完全達成,也不要苛責自己。
換一種方式與自己相處
回到最初的問題:你怎麼給自己打分數?
也許,評價自己的方式,不必那麼嚴苛。
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追求滿分,也不必急著成為理想中的樣子。
成長,就像學九九乘法一樣,不用一開始就會背。
我們可以慢慢來,一次記住一點點,也沒關係。
如果可以,不妨試著放下那把冰冷的尺,改用一種更溫暖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吧!
當我們願意鼓勵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自責,那些沈重的分數,也能轉化為前行的力量。
那麼,今天也可以對自己說:
「我已經很棒了,明天會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