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鼓起勇氣在會議中表達自己的意見,卻換來冷場與沉默?甚至事後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又說錯話了?
你以為你在「做自己」,但其實你只是把未被滿足的渴望,投射在錯的對象身上。
為什麼你一被拒絕,就覺得世界崩塌?
Amy是部門中一位表現認真的同仁,但她經常因為一句建議而玻璃心碎滿地。一次專案簡報後,主管Jack提醒她資料可以更精簡,她沉默了兩天,之後傳來一封長長的訊息:「我是不是做不好?是不是大家其實都不喜歡我?」Jack並不陌生這種情況,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她的防衛與受傷,似乎超出了當下事件的本身。Jack逐漸發現,她不只是在回應主管的話,而是在回應過去從未被理解與照顧的自己。
心理剖析與本質解讀
我們以為在做自己,其實是在滿足嬰兒時期未被滿足的渴望。
這種「誤以為的做自己」,其實是情緒的衝動與渴望的投射,是內在傷痕在說話。當我們未曾被無條件地愛過,就可能在職場或關係中,拼命想證明「我值得被愛」,一旦沒有被接住,便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
這時,若內在已存在「我不夠好」、「我會被遺棄」等負面標籤,便容易進入自我應驗的輪迴,強化自己其實最害怕的劇情。
主管如何引導員工?
- 協助團隊成員「分清楚情緒與事實」:幫助他們看到,是這次簡報內容需要調整,不代表個人價值被否定。
- 鼓勵以「自我觀察」取代「自我否定」:用開放的問題幫助員工覺察內心,例如:「你覺得自己為什麼那麼在意這句話?」而不是直接安撫或批評。
- 建立選擇的空間:從「我只能這樣反應」轉為「我還有其他選擇」——這正是從本能反射到成熟自我的過渡。
職場高情商的「做自己」
職場不是療癒創傷的地方,但它卻是我們不斷重演與翻轉的舞台。
當你覺察那些反覆上演的劇情,也就開始有了重新寫劇本的可能。
你值得被理解,但更值得擁有自己定義的樣子。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