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會不會覺得我很沒用?」
「如果對方拒絕我,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好?」
你是否也常常這樣自問,然後選擇默默咬牙撐下去?為什麼你總是難以開口求助?
在我擔任企業內部顧問時,曾遇過一位表現優異的資深專案經理 Lucy,她總是獨自扛起所有任務。當我問她為什麼不分派工作給團隊時,她靜默了幾秒說:「我怕他們覺得我無能,或是拒絕我,那樣很丟臉。」
後來,她在某次跨部門合作中因無法開口求援,最終導致時程延宕,不只工作壓力爆表,也嚴重影響她的信任關係。
她的情況其實不罕見。很多專業工作者表面獨立,其實內心藏著對「被拒絕」的深層恐懼。這種恐懼往往來自於過往創傷:某次請求被拒,就被解讀成「我很煩」、「我不重要」,久而久之形成兩種僵化的應對模式:
🔹 內求型:「我什麼都自己來,這樣就不會被拒絕。」
🔹 外求型:「我開口了,你就必須答應,不然就是否定我。」
這兩種反應看似相反,實則同源——來自內在深層的不安與羞恥感。
如何讓「被拒」不再摧毀自信?
作為主管,你可能會對某些員工的行為感到困惑:
- 為何他老是什麼都不說,一副堅強不需要協助的樣子?
- 為何他總是情緒化地要求支持,一旦被拒就爆炸?
這時,比起批評,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允許「說出需求而不被羞辱」的環境。
你可以這樣做:
- 肯定表達需求是一種能力,不是負擔:「你願意提出需求,代表你信任團隊,這是一種責任感。」
- 幫助他們區分「被拒絕」和「被否定」:「這次資源不夠,不代表你不重要。」
- 從行為背後看到羞恥感:對內求型員工多主動釋出幫助訊號;對外求型員工則協助他們學習接受不同意見。
「別人的拒絕,並不定義你的價值;它只說明對方的狀態,不代表你不值得被幫助。」——改寫自布琳·布朗(Brené Brown)
拒絕,不是你的失敗
我們都可能在職場上害怕「提出要求」,因為那彷彿是揭露自己的脆弱。
然而,當我們學會承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否定自己,我們才真正開始擁有自由的人際關係。
下次當你想開口時,請記得這句話:提出需求,不是一種羞恥,而是一種成熟的勇氣。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