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在挑釁你,他是在問:「你還會一直在嗎?」不是孩子太難教,而是我們太習慣用控制換取乖。真正的溫柔,不是語氣輕柔,而是願意陪孩子一起走過情緒,一次次給他選擇的力量
我不覺得自己是個特別溫柔的媽媽。
我也會累,會沒耐心,有時候說話不夠軟。 但我從沒想過要用打罵來換孩子的聽話。
我尊重她、陪她玩、聽她的語言、陪她走過情緒。
我明白── 真正的溫柔,不是語氣多溫柔,而是願意不控制對方。
最近看到一條育兒影片底下的留言串,好多爸媽都在感嘆:
「現在孩子太難教了,溫柔根本沒用。」
「我家就是要打一下才會聽。」
「不吃飯怎麼辦?講都講不聽啊!」
這些留言,讓我一邊心疼,一邊也想回問一句:我們以為的「溫柔」,真的有在尊重孩子嗎?
還是只是換了一種包糖衣的語氣,說著控制的話?
「我試過溫柔,但沒用」-真的試過嗎?
很多時候,所謂的溫柔,只是換了語氣在說命令。
像是:「寶貝,你趕快吃飯,不然等一下不能出門!」 聽起來柔和,但本質仍是威脅或條件式的交換。
真正的溫柔堅定,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給他時間與空間,練習「自己做選擇」。

「他就是在試探你!」-那不是挑釁,是信任
孩子一再重複同樣的行為,常被解讀為「挑釁」、「不受教」。
但真相可能是—他在確認你的反應會不會改變;他在測試這個世界是否穩定可靠; 他在想:「如果我不乖,你還會愛我嗎?」
孩子用行為問我們:「你真的會一直在嗎?」
那不是操弄,而是他建立安全感的方式。
我也曾問過自己:我有真的溫柔嗎?
我也會有情緒起伏的時候,不是總是笑著說話的媽媽。
但我願意在情緒裡停一下,陪她,也陪自己。
我尊重她、陪她玩、聽她的語言,也不把她當成「需要被修正的小孩」。
我不是完美的媽媽,但我努力不讓愛變成控制。
真正的溫柔,不是情緒都沒有波動,而是即使在混亂裡,也願意相信孩子、也信任自己。
「油鹽不進、不打不成器」—這句話傷得最深的,是鏈接
很多人說孩子「油鹽不進」,但更多時候,是孩子根本沒有被理解、沒有被看見。
他不是「不接受」,而是「感覺不到尊重」。
而那句「打一打就好了」,只是暫時的控制。
你可能打得住行為,卻留不住彼此的關係與信任。

真正的溫柔,不是縱容孩子為所欲為,也不是媽媽什麼都忍耐到極限。
而是:
- 溫柔地理解他當下的情緒。
- 堅定地劃出不能跨越的界線。
- 一次次,陪他練習做選擇、承擔結果,學會成長。
所以,不是「溫柔沒用」,而是「表面上的溫柔」沒用。
選擇尊重而不是控制,
選擇陪伴而不是壓制,
選擇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能等得起。
不是孩子太難教,而是我們太習慣用「控制」換取「乖」。
當我們願意把「我說了算」變成「我們一起想辦法」, 孩子也會慢慢學會:我可以做選擇,也會為選擇負責。
我們不是為了養出一個「乖孩子」,
而是希望他長大後, 成為一個有情緒、有選擇權、有勇氣的完整的人。
因為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理解,知道你願意和他一起走過掙扎,
他才有可能真正信任你,並一步步學會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