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用幾篇文章的篇幅探討完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OpenData專區房貸類統計資訊」,接著來看「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提供的數據。
該區統計數據分成「存量」與「流量」,為避免篇幅過長,因此將分成兩個篇幅探討。
本文先分享關於「存量」方面的統計資料。(文長慎入)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定義
相關名詞定義皆來自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房貸:擷取授信戶「融資業務分類」為「購買住宅貸款(非自用)」、「購買住宅貸款(自用)」及「購買住宅貸款(其他)」者,統稱為「房貸」。
流量(房貸XX新增XX的統計數據):指某一段時間內(例如2015年1月至3月,以2015Q1表示)新增之房貸,相關資訊包括平均授信餘額、平均授信額度、平均鑑估值、平均核貸成數、平均利率、平均建物面積等。並以貸款者之特徵變數(性別、年齡、年收入、學歷)及建築物之特徵變數(所在之行政區、屋齡或建物類別、地區路段別)分別列之。
存量(房貸XXXX):指某一特定時間點(例如2014年12月,以201412表示)之房貸,相關資訊包括平均授信餘額、平均授信額度、平均鑑估值、平均核貸成數、平均利率、平均建物面積等。並以貸款者之特徵變數(性別、年齡、年收入、學歷)及建築物之特徵變數(所在之行政區、屋齡或建物類別、地區路段別)分別列之。
存量與流量的概念,以機車來舉例:存量就是統計至2024年底,全台有1400萬輛機車(全台機車總數);流量就是2024年70萬新掛牌數(當年銷量),流量資料也是存量資料的一部分。
存量可以簡單理解成「已經在市場裡的總量」,流量表示「納入該市場的數量」。以房貸市場來說,存量就是全台房貸總人數、房貸總金額等數據,流量則是買房貸款的人數有多少、房產鑑估值、放款額度等資料。假設截至2024年底,全台有220萬房貸族(存量),其中有20萬人為當年核貸買房(流量)。
以上只是簡單說明存量與流量變化,具體跟機車一樣,需綜合考量流進與流出對存量造成的變化。
房貸存量樣本整體狀況
與「存量」相關的統計資料共分成:整體、年收入、建物類別、屋齡、縣市別、鄉鎮市、地區路段別。
先來看整體樣本的統計數據(徵信中心從2012年才開始有完整統計數據,在此之前只有樣本統計):

樣本數、個人房貸總人數、樣本涵蓋率
可以發現樣本數逐年上升,樣本數至2024年底已經涵蓋房貸總人數的65%。
從整體平均授信狀況來看(包含平均授信額度、平均鑑估值以及平均核貸成數):

存量樣本整體平均授信狀況
可以發現不論是授信額度還是鑑估值都是逐年緩步向上,至2024年底平均鑑估值已經來到1175萬,平均授信額度為833萬,換算下來的平均核貸成數約為71%,皆是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如果看核貸成數的中位數,中位數也來到75.7%的新高:

房貸存量樣本_核貸成數-中位數
整體存量樣本的平均利率,至2024年底來到2.32%的新高: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貸款利率
最後來看整體的平均建物坪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建物坪數
雖然平均建物面積長年維持在40坪以上,但礙於不同的建物類別坪數差異甚大,稍後章節再來細看不同建物下的平均坪數面積。
房貸存量樣本_年收入
礙於聯徵中心將年收入細切成21個級距(年收入0–400萬以上,每20萬一個級距),部分圖表塞不下,會改以數據表格並佐以顏色呈現。
先來看樣本組成:

房貸存量樣本_年收入級距分布
可以發現年收入0-160萬占了近八成,其中40–60萬占最大宗,其次為60–80萬,80-100萬則佔據第三,光上述三個級距長年就占了五成比重。
接著來看平均鑑估值:

房貸存量樣本_年收入平均鑑估值 (千元)
基本上年收入與鑑估值成正比,收入越高的房產價格也越高。
各年收入的平均核貸成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核貸成數(年收入)
基本上核貸成數也是與年收入成正比,且大多數都落在70%上下,只是年收入在排序上沒有與鑑估值整齊。
如果改看核貸成數的中位數:

房貸存量樣本_核貸成數中位數(年收入)
可以發現薪資越低,核貸成數也較低,但最下限也都壓在70%。
年收入0-40萬明顯落後其他級距,近年來連40-60萬也明顯降低,來到倒數第三的位置。其餘有逐漸脫離主要群體趨勢的還有60-80萬、80–100萬,各自佔據倒數第四與第五。
意味著21個年收入級距中,只要年收入<100萬,核貸成數隨著年收入下降而減少。
接著來看平均貸款利率: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貸款利率(年收入)
平均貸款利率還滿集中的,至2024年底,平均利率都落在2.3%上下浮動。
最後來看平均建物坪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建物坪數(年收入)
基本上年收入與購買坪數成正比,收入越高購買的坪數也越大,價格也越高。這也間接證明平均鑑估值與坪數大小有所關連。
房貸存量樣本_建物類別
建物類別共分成七個項目,分別是:公寓、別墅、電梯大廈、透天厝、樓中樓、套房與其他。
首先看樣本組成:

房貸存量樣本_建物類別百分比
電梯大廈長年佔據第一的寶座,且比重還逐年成長,至2024年底已佔據五成多比重!其次為透天厝,長年佔據2成比重;公寓則長年佔據10%比重排名第三。
光上述三者就長期占據至少八成以上比重!近年比重甚至來到九成,主要來自於電梯大廈的成長。
接著來看各建物類別的平均鑑估值:

房貸存量樣本_建物類別平均鑑估值 (千元)
除了其他類的鑑估值突然驟升外,其他建物類別的排序長年維持不變。
滿意外的,我以為別墅或透天厝會長年第一,想不到竟是樓中樓長年佔據第一,後續排名為別墅>電梯大廈>透天厝>公寓>套房。(「其他」忽略不計)
接著來看平均核貸成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核貸成數(建物類別)
從2009年的發散,到2024年趨於集中。除了電梯大廈逼近72%外,其他建物類別落在69–70%。
接著來看核貸成數中位數:

房貸存量樣本_核貸成數中位數(建物類別)
從上表發現,中位數下限落在68%。至2024年底,電梯大廈來到了78%,最低的套房落在70%。
接著來看平均貸款利率: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貸款利率(建物類別)
套房明顯長年都高於其他建物類別,其他都糾纏在一起。
最後來看平均建物坪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建物坪數(建物類別)
平均坪數幾乎都長年持平,排名也是長年維持:別墅(79坪)>樓中樓(71坪)>透天厝(56坪)>電梯大廈(45坪)>公寓(30坪)>套房(13坪)。
房貸存量樣本_屋齡
礙於聯徵中心將屋齡細切成13個級距(屋齡0–36年以上,每3年一個級距),部分圖表塞不下,會改以數據表格並佐以顏色呈現。
首先看樣本組成(因為沒有明顯多數,就不用累積百分比長條圖表示):

房貸存量樣本_屋齡分布
明顯從麻花繩中竄出頭的是36年以上老宅,截至2024年底,0–3年新房則是微微冒出頭來。
接著來看各屋齡的平均鑑估值:

房貸存量樣本_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因各年齡層像麻花繩一樣糾纏,除了房價越來越高外,看不出太明顯的端宜。改以色溫圖呈現:

房貸存量樣本_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接著來看平均授信額度(千元):

房貸存量樣本_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同屋齡鑑估值狀況,糾結的麻花繩,除了看到房價緩升外,沒有特別的觀點可以分享給讀者。
接著來看平均核貸成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核貸成數(屋齡)
從上表可以發現,貸款成數的地板落在66%,除了0-9年屋明顯脫離麻花繩,以及9-12年屋微幅排名第四外,其餘屋齡沒有明確影響平均核貸成數。
接著來看核貸成數中位數:

房貸存量樣本_核貸成數中位數(屋齡)
可以發現只有0-9年的新成屋與新古屋冒出頭,且0–6年屋幾乎可以貸到近八成,6–9年則緩緩升到78%,第四名的9–12年微微脫離糾纏一塊的麻花繩,約可貸到75%。
其他屋齡沒有一定排序,就不再贅述。有趣的是,不論屋齡,可以發現70%幾乎就是地板,跌不下去。
接著來看各屋齡的平均利率: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貸款利率(屋齡)
各屋齡差異不大,唯一有微微與其他屋齡脫離的就是0–3年屋。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貸款利率(屋齡)
用色溫圖看,發現利率變化雖不大,屋齡還是有微幅的影響。屋齡越高利率越高,其中0-12年屋利差排序較穩定,屋齡越大則與利率關係沒這麼一定。
尤其是屋齡>36的利率並不是最高的,反而是屋齡24–30利率較高。
最後來看各屋齡平均建物坪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建物坪數(屋齡)
坪數再低也低不過30坪,且除了>36年屋明顯低於其他屋齡外,其餘幾乎是麻花捲。畢竟影響建物坪數的關鍵因素是在「建物類別」而非屋齡。
房貸存量樣本_縣市別
由於台灣有22個縣市,部分圖表塞不下,會改以數據表格並佐以顏色呈現。以外,須注意桃園縣轉桃園市,所以圖表會發現數據會斷掉。
首先來看樣本組成:

房貸存量樣本_縣市分布百分比
可以發現六都就占了樣本八成比重。
接著來看各縣市鑑估值(去除樣本較少之縣市):

房貸存量樣本_各縣市平均鑑估值 (千元)
台北市平均鑑估值不出意外,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截至2024年底,第二、三名為新北市與新竹縣糾纏,第四、五名則為台中市與新竹市角逐,第六、七、八名則為桃園市、高雄市與台南市競逐之。
接著來看平均核貸成數(去除樣本較少之縣市):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核貸成數(縣市別)
截至2024年底,大部分的縣市平均核貸成數都可以貸到7成,可以發現花蓮的平均核貸成數最高,台北市則是主要縣市中最低的。
接著來看核貸成數中位數(去除樣本較少之縣市):

房貸存量樣本_核貸成數中位數(縣市別)
2009年較為發散,截至2024年的核貸成數中位數落在74~78%之間。
接著來看平均貸款利率: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貸款利率(縣市別)
發現基隆市的平均利率,近年來時常佔據第一高的位置,金門縣則是大多時候利率最低,其餘縣市則像是理不清的麻花捲。
最後來看平均建物坪數:

房貸存量樣本_平均建物坪數(縣市別)
大部分縣市都落在45–55坪,澎湖縣是唯一超過60坪的縣市,落在40坪的四個縣市則是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坪數大幅滑落的金門縣。
房貸存量樣本_鄉鎮市、地區路段別
22個縣市的圖表已經難以呈現,更不論全台368個鄉鎮市,完全塞不下限制225個數列的圖表,因此更不用考慮如何將近18萬條地區路段別的數據呈現,EXCEL沒有崩潰就已經很不錯了。
因此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到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下載檔案,只要透過Excel的篩選功能,就能將指定的縣市、鄉鎮市與路段別的樣本數、鑑估值、平均授信額度、平均核貸成數、核貸成數中位數、平均貸款利率、平均建物坪數拉出來參考。
房貸存量樣本總結
探討完房貸「存量」樣本在整體、年收入、建物類別、屋齡與縣市別的數據後,得出以下重點:
- 年收入0–160萬占總樣本人數近八成,其中40–60萬占最大宗,其次為60–80萬,80–100萬則佔據第三,光上述三個級距長年就占了五成比重。
- 年收入與貸款利率沒有明顯關聯性,但年收入與核貸成數有正相關,薪資越低可核貸成數越低,但最下限也都壓在70%。尤其是先收入<100萬的五個級距,在21個所得級距中佔據倒數五名。
- 年收入越高,購買的坪數越大,鑑估價自然也較高。
- 在建物類別的樣本組成中,電梯大廈長年佔據第一的寶座,至2024年底已佔據五成多比重!其次為透天厝,長年佔據2成比重;公寓則長年佔據10%比重排名第三。光上述三者就長期占據至少八成以上比重!近年比重甚至來到九成,主要是來自於電梯大廈的占比逐年成長。
- 平均鑑估值排序長年維持不變:樓中樓>別墅>電梯大廈>透天厝>公寓>套房。
- 建物平均坪不僅數值長年持平,排名也是長年維持:別墅(79坪)>樓中樓(71坪)>透天厝(56坪)>電梯大廈(45坪)>公寓(30坪)>套房(13坪)。
- 套房雖然因為小坪數有著低總價的好處,相對的代價就是貸款成數低、利率明顯高於較其他建物類別;反觀電梯大廈在貸款成數上,不論是中位數(78%)還是平均數(72%),都能獲得較高的成數。
- 從屋齡看,平均核貸成數除了0–12年的新成與新古屋,屋齡越低,越能獲得較高的核貸成數與較低的貸款利息;屋齡>12年不論是在鑑估值、核貸成數還是利息上,與屋齡沒有一定的規律與正向/反向關聯。
- 台北市平均鑑估值不出意外,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截至2024年底,第二、三名為新北市與新竹縣糾纏,第四、五名則為台中市與新竹市角逐,第六、七、八名則為桃園市、高雄市與台南市競逐之。
- 大部分縣市平均面積都落在45–55坪,澎湖縣是唯一超過60坪的縣市,落在40坪的四個縣市則是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坪數大幅滑落的金門縣。
對於「存量」統計數據,個人覺得最難理解的是屋齡>36年的數據,數據排序時常會在出現在弔詭的地方,個人認為與台灣老屋太多有關,因此與其他屋齡3年為一組的統計區間相比,屋齡>36年的數據大幅失真,參考性不高(50年、70年老屋通通都放在>36年的統計數據,屋齡跨幅差距過大)。
另外,對於年收入0–20萬的區間,不論是核貸成數還是利率,並非都是最低的,反觀成數最低、利率最高是落在年收入20–40萬的區間中。
這與先前文章《近年來房貸授信金額及利率變化》在「房貸授信金額及利率_借款人各年齡層」的章節提到:
60歲以上與20–29歲這兩個年齡段的低人數,兩者在數據解讀上會有很大的落差。
前者是已經繳完房貸,所以人數與50–59相比,少了將近一半人;
反觀20–29歲還在努力存頭期款,大多數人則是在30–39歲才開始背房貸。
如果年收入0–20萬的組成,是由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與60歲以上的老人所組成,那麼年收入最低,但貸款成數與利息並非最低,似乎也合理。
因為退休老人的收入不全然來自工作,而是勞退、勞保、退休金、養老金等等,收入雖下降,但房貸也快還完了。
跟剛成家的年輕人比,年收入0–20萬的區間部分被60歲以上的老人給稀釋,導致樣本數據出現偏差,才會有明明年收入最低,但成數最低、利息最高的偏偏卻是年收入20–40萬的族群發生。
當然,以上純粹是個人推論,具體薪資狀況,恐要專門研究新資方面的數據才會有定論。
參考資料
- 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OpenData專區、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房貸類統計資訊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