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連假那天,我主持了一場給工作十年以上職場工作者的《職場資源盤點工作坊》,目的是讓大家看看,走了這麼久的職涯路,到底手上握著哪些資源?有哪些是我們從來沒注意過,但其實早已是自己招牌能力的一部分?在那裡,我遇到了一位讓我印象挺深刻的朋友。
他能力很強,邏輯清晰,做事效率驚人,是很多主管眼中的「解題高手」。但他的煩惱卻是這樣的:「我主管說我都不太跟其他人溝通,講出來的東西大家也聽不懂……可是我真的有說啊,是他們聽不懂,到底是哪裡出問題?」
這個問題不是沒有人問過,但當他說出口時,我聽見了一個更深層的脈絡。「高樓層」的視角,會讓人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我開始跟他聊聊,想知道他在溝通時腦中是怎麼運作的。他的回答很一致:理性、快速、解法導向,語言總是精準、邏輯總是直接。
我問他:「你有沒有遇過別人跟你講話,你真的聽不懂的時候?」他想了一下,說:「好像很少欸。」我理解了。他是那種站在「高樓層」看風景的人。比方說,他可能站在25樓,看著整條街道的車流、巷弄的分布、河流的方向。而其他同事,也許還在一樓或三樓,他們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便利商店或正在過馬路的行人。
這並不是誰比較厲害的問題,而是視角不同。
所以我跟他說了一個比喻:「如果你一直用25樓看到的風景跟他們講話,他們真的會聽不懂。你得想辦法下來一點,也許先到10樓,甚至是5樓,才有可能讓他們稍微跟上。」不是要講得笨一點,而是要講得"近"一點。這樣,溝通才會開始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業者的「知識傲慢」,我也曾經有過
聽他講的當下,我想起我過去當產品PM時的一段經歷。當時我們要與台大合作,把一個抗SARS的成分商品化。我跟著董事長、總經理、研發經理一起去參加台大抗煞一號記者發表會時,對面坐著一排教授和博士。
由於我是文科背景、不是學生化的、不是學術圈的一份子。坦白說,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跟他們講話。每個名詞都像是一道語言的牆。我不是不願意理解,而是真的「聽不懂」。當時我才明白,專業有時候會讓人離群,也會讓人忘了怎麼說人話。那是一種「專業者的知識傲慢」,不是惡意的,而是一種慣性。講者覺得「我說得很清楚了」,聽者卻滿頭問號又不敢多問,怕自己顯得太「笨」。
我不禁想,我當時面對那些教授的無助感,會不會就是這位朋友的同事們,在面對他時感受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溝通變「冷」,也許你只是少了一點好奇
除了「聽不懂」,主管也給了他另一個回饋:「你講話的時候感覺很冷。」我沒有急著幫他找解法,而是反問他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在辦公室裡,曾經跟誰講話時,覺得對方是有溫度的?」他想了一下,說:「沒有欸,好像都沒有什麼感覺。」這句話讓我稍微沉了一下。我問他:「那你什麼時候會感到興奮?什麼事情能讓你開心?」他眼睛一亮,說:「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
他是一位資深且專業的研發主管,對解決技術難題有一種熱愛。而對於人呢?不討厭,但也沒什麼特別感覺。我問他:「這對你是個問題嗎?想要改變嗎?」他回答:「是的。」
接著我請他進行一個練習:「你願不願意試著對你身邊的人,多一分好奇?」我相信,好奇,是溫度的起點。當你對一個人有一點點好奇,你就會開始想問他一句話,想多知道他一點故事。而那個「多問一句」的瞬間,就像是在冷氣房裡遞出一杯熱咖啡。沒那麼難,也沒那麼尷尬,卻能讓人覺得,你不是冰冷的系統,而是活的、有感覺的同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你開始對人產生好奇,世界會不一樣這位朋友聽完後說:「我可以試試看。」
我知道這不是一夕之間就能改變的事。也許他明天還是會不小心用25樓的視角講話,也許還是會不小心忽略了對方的眼神。但沒關係,只要覺察已經開始,改變就會慢慢發生。我很期待他開始用多一分好奇的方式去看待身邊的人。我也很期待,他開始對人產生一點好奇的時候,會怎麼影響他的人際互動、工作氛圍,甚至是領導力。
我相信一件事:好奇心,是讓我們從「我」走向「我們」的通道。當你開始對人產生好奇,世界也會開始對你展開。你可以很聰明,也可以不擅長寒暄,但只要願意跨出一點點「我懂你」的意願,溝通的質地就會不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給像他一樣的你•當你總是被說「講話太難懂」,不是你的內容不好,而是你站的樓層太高了。•你不需要降到一樓,但可以先往三樓移動一下,靠近他們的視角。•嘗試問自己:「我對這個人,好奇什麼?」你會發現,距離慢慢在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