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情做對 的時間 + 把事情做好 的時間 = 完成一項工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家大型發電廠的主機忽然故障,整座工廠陷入癱瘓,工程師們一籌莫展,損失慘重

無奈之下,他們請來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工程師

老工程師慢慢地走到巨大的發電機前,仔細地傾聽、用手敲敲,觀察每個細節,現場鴉雀無聲,所有人緊張地盯著他

幾分鐘後,他從口袋裡拿出一根小小的粉筆,輕輕在機器某個部位畫了一個小圈,然後轉身說:「問題在這裡,把這裡修好就能恢復運作了。」

工人按照指示拆開檢修,果然找到問題所在,機器很快恢復運作,全廠鬆了一口氣。

過幾天,老工程師寄來一張帳單:10,000 美元

raw-image


負責人瞪著帳單,氣得拍桌子:「什麼?這老工程師只用粉筆畫了一個圈,憑什麼要我們付一萬美元,真的是獅子大開口!」

他馬上打電話給老師傅:「老先生,我們很感謝您修好了機器,但您只是畫了一個圈啊!這動作頂多值幾塊錢吧?」

老師傅在電話那頭靜靜聽完,輕輕地笑了,語氣溫和卻堅定


「先生,畫圈本身確實只值一美元,那部分我只收一美元沒有問題。」

老工程師停頓了一會,語氣變得嚴肅而緩慢:「而剩下的 9,999 美元,是因為我知道該畫在哪裡。」


他接著說:「你們花了幾天,找了多少工程師,還是找不到問題,如果畫錯了地方,再多的粉筆、再多的圈,都救不回這台發電機,也挽回不了工廠每天幾十萬的損失。」

廠方負責人瞬間沉默,臉上僵住,腦中閃回那幾天機器停擺、工廠癱瘓的景象。

老工程師補了一句:「經驗與智慧,是用數十年的汗水、無數次的錯誤與學習換來的,不是一根粉筆能代表的。」

電話那頭,空氣瞬間安靜,負責人低下頭,看著那被嫌貴的帳單,終於緩緩說出:「我明白了,我們會盡快付款。」



完成一項工作,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

把事情做對 的時間 + 把事情做好 的時間 = 完成一項工作

但往往我們並沒有把時間花在把事情做對,而是一直做,忙到不經思考,老闆交代就做、同事需要幫忙就做,沒有理解背後的原因,導致有時候時間都花在不對的事情上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他有60分鐘解決一個問題,他會花55分鐘來定義問題,然後用5分鐘來解決它

而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把事情做對的重要性之外,也告訴我們要尊重專業

專業不是用時間或力氣衡量,而是用判斷力、知識與經驗累積出來的智慧,有時候,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蘊含了數十年累積的錯誤、學習與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酒燈的沙龍
1會員
39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酒燈Jordan 白天專注於工程領域的專業發展&追求技術創新,晚上透過美股交易挑戰金融市場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持續挑戰自我。
酒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6
心理學家艾倫・朗格讓一群長者在完全還原1959年的環境中生活五天,要求他們以年輕時的身份互動。結果他們的體力、姿態與精神狀態都有明顯改善。這場「逆時針實驗」證明:心態能顯著影響身體狀況,當人相信自己仍年輕、仍有價值,身體也會隨之變得更有活力
Thumbnail
2025/06/26
心理學家艾倫・朗格讓一群長者在完全還原1959年的環境中生活五天,要求他們以年輕時的身份互動。結果他們的體力、姿態與精神狀態都有明顯改善。這場「逆時針實驗」證明:心態能顯著影響身體狀況,當人相信自己仍年輕、仍有價值,身體也會隨之變得更有活力
Thumbnail
2025/06/24
這個故事講述二戰時期,軍方根據返航飛機上的彈孔位置,打算強化這些區域的防禦。 但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指出,應該加強的是那些沒中彈的部位,因為被打中這些關鍵區域的飛機根本無法返航。這個故事揭示了「倖存者偏差」:我們往往只看見留下來的結果,卻忽略了已經失敗或消失的樣本,從而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2025/06/24
這個故事講述二戰時期,軍方根據返航飛機上的彈孔位置,打算強化這些區域的防禦。 但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指出,應該加強的是那些沒中彈的部位,因為被打中這些關鍵區域的飛機根本無法返航。這個故事揭示了「倖存者偏差」:我們往往只看見留下來的結果,卻忽略了已經失敗或消失的樣本,從而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2025/06/22
一位富有的商人在海邊遇見一位悠閒的老漁夫,建議他擴大捕魚規模、賺大錢、退休享受生活。 漁夫聽完卻笑著說,他現在每天捕幾條魚、陪家人、午睡、彈吉他,已經在過那樣的生活了。
Thumbnail
2025/06/22
一位富有的商人在海邊遇見一位悠閒的老漁夫,建議他擴大捕魚規模、賺大錢、退休享受生活。 漁夫聽完卻笑著說,他現在每天捕幾條魚、陪家人、午睡、彈吉他,已經在過那樣的生活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一天見四份工之後,懷疑設計師是做什麼? 講真的,今天行程緊逼。而最大的收穫是,上下見工間距最好預留兩個小時。因為很多時候都是花在等候見工,而差點下一份工遲到。但最讓我無語的是…有些公司很好,很能分辨設計師的職責範圍。但有些公司明顯未知自己公司要請什麼人上來,就浪費了他人時間。就算我再能幹都好,從3
Thumbnail
一天見四份工之後,懷疑設計師是做什麼? 講真的,今天行程緊逼。而最大的收穫是,上下見工間距最好預留兩個小時。因為很多時候都是花在等候見工,而差點下一份工遲到。但最讓我無語的是…有些公司很好,很能分辨設計師的職責範圍。但有些公司明顯未知自己公司要請什麼人上來,就浪費了他人時間。就算我再能幹都好,從3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這位主管他要求基層東西壞了修到不能再修 拆下來的東西通通保留當作「堪品」存放為往後日子零件更換使用 即使按照過往經驗來看 這個「堪品」換上去壽命不過半年 甚至隔天就故障也要求同仁們換上去 他就是不願意購入「新品」 第一天 A壞了 拿A-去換 開始撐 第二天 B壞了 拿B-去撐 第三天 C
Thumbnail
這位主管他要求基層東西壞了修到不能再修 拆下來的東西通通保留當作「堪品」存放為往後日子零件更換使用 即使按照過往經驗來看 這個「堪品」換上去壽命不過半年 甚至隔天就故障也要求同仁們換上去 他就是不願意購入「新品」 第一天 A壞了 拿A-去換 開始撐 第二天 B壞了 拿B-去撐 第三天 C
Thumbnail
職場中的掙扎與困惑,是身為專業工作者都會面對的。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因工作轉換而產生的思考與感悟,並提醒人們重拾工作初衷,珍惜人際關係,以及建立對工作的自信與驕傲。
Thumbnail
職場中的掙扎與困惑,是身為專業工作者都會面對的。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因工作轉換而產生的思考與感悟,並提醒人們重拾工作初衷,珍惜人際關係,以及建立對工作的自信與驕傲。
Thumbnail
專案經理與工程師在工作上面對的挑戰和需求截然不同。專案經理需具備溝通、督促、認知及行政等四種核心能力,以便成功轉型。文章中舉例以生動的故事來說明這四種能力的重要性,並強調從工程師升遷為專案經理並非易事,需要不斷學習與努力。
Thumbnail
專案經理與工程師在工作上面對的挑戰和需求截然不同。專案經理需具備溝通、督促、認知及行政等四種核心能力,以便成功轉型。文章中舉例以生動的故事來說明這四種能力的重要性,並強調從工程師升遷為專案經理並非易事,需要不斷學習與努力。
Thumbnail
在職場中,理想狀態與實際資源常常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在技術追求與商業考量之間平衡? 透過專案管理手法中的三個變項,在滿足客戶需求和保持技術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在職場中,理想狀態與實際資源常常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在技術追求與商業考量之間平衡? 透過專案管理手法中的三個變項,在滿足客戶需求和保持技術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追求乾淨的程式碼是好的開始,但不要陷入過度設計的陷阱,導致程式難以維護。實際上,考慮團隊狀況和專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更為重要。了解公司的規模和現實情況,適時調整工作重心。技術不斷進步,使得寫程式變得更加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工程師的角色會消失。在選擇技術時,也要考慮隱形成本有時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更有效。
Thumbnail
追求乾淨的程式碼是好的開始,但不要陷入過度設計的陷阱,導致程式難以維護。實際上,考慮團隊狀況和專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更為重要。了解公司的規模和現實情況,適時調整工作重心。技術不斷進步,使得寫程式變得更加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工程師的角色會消失。在選擇技術時,也要考慮隱形成本有時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更有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