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分享會《無陷黑洞裡探索無限人生——一場關於接納、復元與陪伴的自我對話》活動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撰文 專線工作者 莊雅雯

作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第三場,我們邀請到疾病經驗者Jian以自身經歷出發,分享從躁鬱症發病、住院、自我接納到復元的生命歷程,以及後來成為家人陪伴者的心路轉折。

成長背景與壓力累積 

Jian在小吃店環境中長大,店面與家庭空間合而為一,從小就必須幫忙家中生意,在小吃店快速的步調下,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作為家中長姊、阿媽唯一的孫女,她承載著長輩的期待與責任,不知不覺就成了照顧家人的角色,卻也因此習慣忽略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成長環境讓她內化了「要撐起這個家」的責任感,為日後的發病埋下了伏筆。 

 發病、第一次住院與轉變期 

確定五專延畢後,Jian陷入了第一段憂鬱期,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感到恐慌與迷茫。而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父親因流感重症引發急性呼吸衰竭,看到急救畫面、受到刺激的她開始無限責怪自己,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父親。 

隨之而來的是躁症症狀:覺得自己變得厲害,腦袋快速運作,不需要休息,出現定向感錯亂、睡眠需求減少、在社群大量發表言論等症狀。當時的她並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只是以為自己「變聰明」了,直到被強制送醫、住進精神科急性病房。 

初次住院時,Jian無法接受自己與其他病友一樣「不正常」,堅持認為自己「沒病」,甚至責怪家人導致自己生病。她急於向大家證明自己是正常人,出院當天就把所有住院時的文字、畫作以及一切有關住院的資料丟棄,刪除社群動態,想當作什麼都沒發生過。 

後來的轉變來自於不想讓家人擔心的心情,以及看見自己面對病狀除了藥物,暫時無能為力的事實。她開始希望可以照顧好自己,選擇相信專業。在護理師的協助下,她開始認識自己的壓力源,當護理師指出「阿嬤是她的壓力源」時,雖然感到震驚,但這成為了她重新檢視自己生活的起點。 

雖難但重要的一步:陪伴自己慢慢建立病識感 

Jian分享了建立病識感的幾個可能的方法: 

  • 調整對自己是「病人」的偏見:這或許也和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有關,Jian認為首要要先對生病這件事有正確的認識、並理解到這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就像慢性病要長期服藥一樣,唯有自己先不覺得生病是不好的事,才能慢慢影響身邊的人。
  • 評估身旁較親近的人,並試著分享自己生病的事:透過這樣的方式可能可以找到能支持自己的人,結交同伴、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對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 設立界線:為自己爭取復元所需的時間與空間。 
  • 觀察自己的病情:可能包括週期、環境刺激反應、藥物副作用等,需要記錄下來並在每次回診時與醫師討論,否則醫生可能會認為當下的藥物是最適合的,看診時間也會很短,無法達到良好的溝通。 
  • 懂得求救,在需要陪伴時主動尋求協助:不論是跟身旁親友還是專業的醫事人員,知道自己的狀態,並找到適合的支持。

壓力管理與自我照顧 

在護理師點出自己的壓力源主要來自於阿嬤後,Jian才第一次理解到,需要辨識在生活中的壓力源有哪些,並且開始練習「選擇」承受自己可承受的壓力,過濾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她將因素分為可控與不可控兩類: 

可控因素: 

  • 藥物治療的配合 
  • 心理諮商的參與 
  • 調整生活腳步 

不可控因素: 

  • 天氣變化 
  • 大環境因素 
  • 原生家庭狀況 
  • 無法斷聯的關係和環境 

她的核心理念是:在無法掌握不可控因素時,把握可控因素,因為外在環境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部份,先把自己的狀態穩定下來,就比較有能夠面對自身/外界變化的身心餘裕。

第二次住院與新的練習 

2021年躁症再次發作,當時因家務繁忙,有時可能會忙到無法準時服藥,儘管這次她已經能透過醫院提供的衛教單清楚識別自己的症狀,但仍無法控制病情發展。在發覺自己狀態不佳、與家人討論後,她主動提出住院需求,第二次住院讓她更深刻地理解與疾病共存的重要性。 

這次的復元過程中,她學會了: 

  • 練習慢下來:平常的生活節奏過快,有很多事情無法慢慢處理,Jian會透過書寫或者一個人到河堤騎腳踏車等方法讓自己的心情慢下來,慢下來就能發現更多以前沒注意到的事情 
  • 建立me time:搬家後擁有了自己的房間,讓Jian有辦法適時從角色和環境中抽離 
  • 課題分離與設立界線:把原先慣於承擔身旁人的那些責任還給他們,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好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 透過疾病重新認識自己:《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作者說:「當我們生活的方式出了問題,我們不能壓制或只治這個標,必須要傾聽、尊重。只有當我們傾聽痛苦,才能跟著痛苦回到本源,也只有在本源,我們才能看出真正的原因,才能開始克服。」疾病經驗對於任何患者來說都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在與病共存的同時也會多出許多與自我對話的機會,也會看到以前從沒想過的不同景色 。

從疾病經驗者到陪伴/照顧者:我們能做的是陪伴不是拯救 

當家人也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時,Jian面臨了新的挑戰。她發現,因為愛而產生的焦慮,容易讓人忘記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困難的是放下「我能改變對方」的期待,回到「我可以怎麼穩住自己,給出穩定的愛」。 

經過實際經驗,她總結出幾個重要的陪伴原則: 

  1. 照顧好自己,是一種照顧對方的方式:以照顧好自己為優先考量,避免自己也垮掉無法陪伴下去,也不讓對方感到自己是負擔 
  2. 分清楚角色,不當「治療者」:提醒自己只是家人,不是醫師或諮商心理師。把自己拉回對的位置,才能給出穩定的愛,避免被消耗殆盡 
  3. 不急著「治好」對方,建立信任而非控制:Jian會在日常中避免給予過多指導性建議,比起「你應該去看醫生」、「你要吃藥」,更需要的是接納、聆聽與好奇,讓對方感覺他們有讓自己變好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Q&A時間 

活動中的問答環節觸及了許多當事人與家屬關心的實際問題: 

  • 關於要不要和旁人揭露自身病情:Jian建議先調整對自己是「病人」的偏見,從信任的朋友開始,一層層讓他們知道。不用每次都講完整病史,可以從「最近狀況不是很好」開始,根據對方回應決定分享程度 
  • 關於躁鬱症是否需終生服藥:她將心態從排斥轉為接納,把藥物當成「腦部的保健食品」,一個協助穩定生活的工具。藥物不定義她是誰,也不代表失敗,只是幫助恢復平衡的橋樑 
  • 關於精神疾病的遺傳因素是否會影響他的人生選擇,如婚嫁、生育:雖然理論上與遺傳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型態、壓力管理、心理支持等。如果我們能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就不用太過擔心 
  • 關於藥物以外的自我陪伴:除了藥物治療,她實踐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寫情緒日記,寫下觸發情緒的原因、自己如何因應 
  2. 找到自己的節奏,提醒自己在忙碌的生活日程中,還是可以為自己創造秩序 
  3. 找到自己喜歡並能持續進行的嗜好,建立me time,在情緒不好時暫時性地從環境中抽離

後記 

這場分享會我們看到了一位躁鬱症經驗者從發病、初期的否認、慢慢接納生病狀態到持續復元,再到成為陪伴者的歷程。Jian的故事告訴我們,復元不是回到生病前的狀態,而是學會與疾病共存,在有限的能力範圍內,為自己和所愛的人創造最好的生活品質。 

也因為自己曾走過疾病一遭,在面對家人生病時曾有過太用力的時期,發現這樣對兩個人都不好,雙重身分為她帶來能夠適時換位思考的能力。 

我想Jian透過自己的故事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在看似無陷的黑洞中,每個人都有探索無限人生的可能。透過接納、復元與陪伴,我們都能在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8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5/21
這場分享會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一場,由參與過三梯次手足聚會的 Miao 主講,分享她陪伴思覺失調症弟弟的十年歷程。  分享會開始時,Miao投影出一幅由她與弟弟共同創作的藍色畫作。畫面中如泡泡般擴散的筆觸像一整片海,對我來說好像象徵了她與弟弟共處時的流動與未知,也成為整場分享會視覺與情感的主軸。
Thumbnail
2025/05/21
這場分享會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一場,由參與過三梯次手足聚會的 Miao 主講,分享她陪伴思覺失調症弟弟的十年歷程。  分享會開始時,Miao投影出一幅由她與弟弟共同創作的藍色畫作。畫面中如泡泡般擴散的筆觸像一整片海,對我來說好像象徵了她與弟弟共處時的流動與未知,也成為整場分享會視覺與情感的主軸。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從沒有意料到,自己會在這場複訓中將情緒釋放的這麼酣暢淋漓!這次回去複訓,主要是為了跨出去陪談服務做準備。雖然我已鎖定要走這條路,但對於開始提供服務,總覺得少了一點動力、少了點頭緒、少了點信心。我一直在想,要怎麼看待陪談對我的意義?以及我想要帶給前來陪談的人什麼?
Thumbnail
從沒有意料到,自己會在這場複訓中將情緒釋放的這麼酣暢淋漓!這次回去複訓,主要是為了跨出去陪談服務做準備。雖然我已鎖定要走這條路,但對於開始提供服務,總覺得少了一點動力、少了點頭緒、少了點信心。我一直在想,要怎麼看待陪談對我的意義?以及我想要帶給前來陪談的人什麼?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2024 我的心有了新的方向。 我渴望跨出去與人連結,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我渴望將我與那些朋友對話之中感受到的愛與支持,透過我的方式流動出去,迴向給這個世界。 我渴望可以認識更多的新朋友,對世界有更多更多的理解與看見。 因此,我發起《聊療計畫》,邀請有緣的朋友們與我展開對話。
Thumbnail
2024 我的心有了新的方向。 我渴望跨出去與人連結,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我渴望將我與那些朋友對話之中感受到的愛與支持,透過我的方式流動出去,迴向給這個世界。 我渴望可以認識更多的新朋友,對世界有更多更多的理解與看見。 因此,我發起《聊療計畫》,邀請有緣的朋友們與我展開對話。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作者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回顧自己被確診為憂鬱症患者的情境。 作者反思著這個身分是否會一直跟著她,對康復的希望似乎也逐漸疏遠。 儘管如此,她依然希望能夠過上平靜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的小事物,並且留下一些力氣寫下自己的心情。這段文字流露出作者對於身份標籤的無奈與接受,以及對於生活的希望和渴望。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作者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回顧自己被確診為憂鬱症患者的情境。 作者反思著這個身分是否會一直跟著她,對康復的希望似乎也逐漸疏遠。 儘管如此,她依然希望能夠過上平靜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的小事物,並且留下一些力氣寫下自己的心情。這段文字流露出作者對於身份標籤的無奈與接受,以及對於生活的希望和渴望。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我知道大家都愛我,但是沒有人能代替我承受我現在正在承受的痛苦──那是地獄的痛苦』
Thumbnail
『我知道大家都愛我,但是沒有人能代替我承受我現在正在承受的痛苦──那是地獄的痛苦』
Thumbnail
我終於可以跟醫院裡的身心症病友面對面述說我的生命故事,告訴他們不用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暗自哭泣;告訴他們不要絕望,在耶穌裡有盼望;告訴他們我們不是社會的邊緣人,而是尊貴的、有價值的、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好….
Thumbnail
我終於可以跟醫院裡的身心症病友面對面述說我的生命故事,告訴他們不用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暗自哭泣;告訴他們不要絕望,在耶穌裡有盼望;告訴他們我們不是社會的邊緣人,而是尊貴的、有價值的、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