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歷史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全有或全無」,「黑白兩分」的處境。
然而,歷史往往就是一堆的灰色地帶,沒有很清楚的界線。
你能找到一堆自相矛盾的事例,這會使描繪「灰色」時,越發複雜曲折,卻沒有辦法因為找到A事證,就直接說相反的B事例是「假的」。例如,我講過很多次,促使中世紀西歐人參加十字軍時,近乎狂熱的宗教心態是很重要的。
有人就曾經過來駁斥說:這群人到處搶劫!根本就只是貪財的暴徒!哪可能有什麼宗教情懷。
實際上就是:就兩種動因不是互斥的,同時存在。
為什麼不反過來想想,去思考「我為什麼覺得會是互斥的?」「當時人是怎麼調和可能互斥的思想」「那個年代的人相信的利益是不是跟我相信的有所不同?」等等更加深入的問題呢?
又如,今天早上我講到朝鮮史料中呈現很強的尊崇大明意識。就有人說當初朝鮮如何跟滿洲人串通,顯見朝鮮都是假仁假義。
Well,朝鮮尊明的歷史這麼長,牽涉的人這麼多,你要怎麼說所有的朝鮮上層真的都是居心險惡、虛偽之徒?
為什麼不去想一想,如果朝鮮真的在那個時候跟滿洲勾結,那其中是否有曲折處?要怎麼研究當時國內既存在尊明意識、又有連結滿洲的衝突?那個時候國內怎麼討論……等等、等等。
歷史可以精彩的地方是盡力去描繪出其中的多層次面向,而不是去一個勁的講「A是錯的!B是對的!」追求這樣是非分明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現在人心、社會很複雜,為什麼反而看過去的歷史就想要將它簡化成黑白大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