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人們似乎非常熱衷往自己身上貼標籤。
- 「我牡羊座,講話比較直接啦!」
- 「我是超級社恐,所以有時候會看起來很冷漠請不要介意」
- 「沒辦法我這個戀愛腦就是容易暈船。」
這似乎展現出一種對標籤的崇拜,讓我進一步思考,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還有標籤對我們來說,到底是幫助,還是限制?
為什麼我們喜歡標籤?
標籤相當於一個訊號、一張名片,可以有效率的傳遞訊息,讓人快速建構出你這個人的輪廓。人類恐懼不瞭解的東西,而標籤是認識陌生事物最快的方式。當你發現一個人和你同個學校,或者住同個地方,你可能很快就會卸下防備,並進一步和他攀談。再來,標籤可以讓人認識自己。標籤本質上就是在做分類,分類的目的是能更好的了解不同分類的屬性。例如我們可以從心理測驗了解自己是哪種人格、有什麼特質,更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標籤也提供了歸屬感。只要尋找和你有同樣標籤的人,你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的族群,從而快速得到歸屬感。而只要你帶有這個標籤,你就是某個群體的一員,這可以讓你感到你並不孤單。
現代人更渴望標籤
在社會環境下,現代人格外渴望標籤,我歸納出以下三種因素。
壓抑:無法成為自己
現代格外強調自我實現,人們卻因為社會框架而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
社會告訴我們要合群、學校教導我們要服從,跟著體制走。結果是,我們壓抑自己的獨特之處,也停止去探索、了解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自我,最後人人都活成了相同的樣子。
人們格外渴望找到身分認同,來逃避「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恐懼。
平庸:相形失色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特別的,然而在這流量時代,人人在社群媒體上爭奇鬥艷,演算法總是推給我們那些最特別、最有趣的人,相較之下,螢幕前的我們就顯得相形失色,加深我們的平庸。
孤獨:連結變多,理解變少
社群媒體讓人際變得更疏離。Cal Newport的《Digital Minimalism》提到:
社群媒體的「淺層連結」正在取代深層、真實的人際互動。雖然我們的觸及範圍變廣了,但同時卻感到越來越孤單。
我們不再面對面了解彼此,而是以在網路上虛偽、過於簡化的形象互動。雖然能在網路上與上百萬人產生連結,內心卻依然感到孤獨,因為在互動的不是真實的自己。
在人們對標籤的崇拜背後,隱藏著被理解、接納的渴望,只要給自己貼上標籤,別人就能很快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然而這只不過是再戴上一層層的面具,使人際間要有真誠的連結變的更加困難。
他們宛如深陷孤獨的流沙,越掙扎卻越陷入其中。
標籤作為現代人的阿斯匹靈
在科技、社會變遷帶來的平庸和孤獨,以及自我壓抑之下,我們要怎麼認識自己? 要怎麼被理解? 要怎麼變得特別?
為自己貼標籤,就是最簡單暴力的方式。
這種現象在年輕族群上尤其明顯,因為他們通常還沒發展出足夠的自我認同,也不夠認識自己,因此容易直接跳入一個身分,來換取同儕的認同與歸屬感。
標籤的陷阱
標籤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在濫用之下,卻可能產生負面的後果。
逃避責任
有時候,標籤成了逃避責任的管道。當一個人認定自己就是個社恐,他就能順理成章地逃避社交,並合理化在所有社交上的挫折。
他可能還變本加厲,把這當作一種人設,逢人就說,好像怕別人不知道一樣。他們其實希望的,是當別人知道這個人設後,能夠包容、接納他,讓他能避開解決這問題的努力與痛苦。
甚至你可能也聽過,有些人聲稱自己有多重人格、憂鬱症,也表現出相應的症狀,但到了醫院檢查卻完全正常。他們或許想藉由這種方式,來得到他們所欠缺的關注,並迴避生活上必須面對的問題和痛苦。
自我驗證預言
我小時候數學成績很差,家人、師長都認為我不擅長數學,久而久之,我也認定自己是「數學白癡」,從此放棄數學,成績也一落千丈。結果之後做能力測驗,才發現數理能力竟然是最高的,後來苦讀數學,最後在學測拿到頂標。
要是沒做能力測驗,我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能學好數學。很多時候,標籤成了一種自我驗證預言,讓自我敘事成為事實,侷限了我們的發展。
認識自己的錯覺
認識自己是人的天性,每當感覺更認識自己時,內心便會感到一股暢然的快感。因此很多人喜歡心理測驗,把它作為了解自己的管道。
心理測驗確實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特質,然而許多人在看到測驗結果後,感到被同理、被理解—「沒錯!這就是我!」於是便毫不保留地接受了測驗內容,幫它當作自己的身分認同,甚至不在意測驗是否具有科學根據。
在我看來,標籤會帶給人一種「認識自己的錯覺」,而這會阻礙人進一步認識自己。
標籤讓他們以為已經足夠認識自己,所以不再探索真實的自我 — 既然有了這些便利的身分,何必還要花時間去認識自己? 結果等到標籤過期、失效了,才驚覺自己根本不認識自己。
中年危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當一個人失去「成功企業家」「頂尖運動員」「家庭主婦/夫」的標籤後,剩下的只是一片可怕的虛無,足以令人懷疑人生的意義。
把自我認同建構在標籤上是危險的,因為標籤是人造的、片面的、暫時的,它沒辦法代表真正的你,也不會跟著你一輩子(除非你緊抓它們不放,但結果應該不會太好)。
別讓標籤定義你
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再多的標籤都沒辦法描繪出完整的你。
所以在使用標籤時必須很小心、並時常檢視你和標籤的關係。
你可以思考看看這些問題:
- 你有哪些標籤?
- 你認同它們嗎?
- 他們在多少程度上代表你?
- 標籤是在幫助你表達自己? 還是限制自己?
當撕下所有標籤,你還剩下什麼?
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撕下標籤的過程也絕不輕鬆,你會感到恐懼、迷茫、不安,不清楚自己是誰。
但往往只有在這種時刻,你才會開始聆聽內心的聲音,探索最真實的自己。你會開始發現自己意想不到的面向、對自己產生不同的看法,而這些珍貴的洞見才是能夠跟著你一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