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2024年由黛咪·摩爾主演的《懼裂》,內容講述的是關於在娛樂圈的大環境裡,當女性上了年紀不再新鮮美麗,男性無法再在她的外貌與身體產生欲望與期待時便會失去身份價值;而為了滿足外在審視的目光,女性總是會或多或少的使用各種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外在。懼裂這部電影使用了大量的血漿與肉體恐怖來刺激觀影者的心臟,戲中也明確表達了女主角伊莉莎白患有嚴重的年齡與容貌焦慮。 

raw-image

看著鏡中皮膚鬆弛垂垂已老的中年婦人,伊莉莎白想念當初風華的自己,即使以她的年齡來看,她所擁有的外在條件已是上佳,但所處的工作環境與自我期待讓她對自己的外貌十分不滿;看著曾經屬於自己風光猶如過時的廣告看板一樣,一個個的下架銷毀,她最終選擇讓肉體分裂出另一個完美的自己。電影中有個片段,伊莉莎白試圖接受現在真實的自己,答應跟學生時期就喜歡自己的男同學約會,她身著一身美麗的紅色洋裝準備出門,但出門前看著鏡中的自己卻又遲疑了,她看向窗外廣告牌上分裂出來後年輕美麗的自己,再轉回鏡中,她擦掉口紅再重新畫上,然後擦掉再畫上,再擦掉再畫上,就這樣她憤怒的想狠狠揉爛自己的臉,即使男同學跟她說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美麗,但她依舊對自己的容貌感到焦慮,她無法愛著現在的自己,所以最終她還是爽約了。


關於外貌焦慮這件事,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感受過,其中女性又會比男性來的更有感受,畢竟去醫美診所的女性顧客絕對是大於男性數倍的,而隨著網路社交爆炸,各式各樣的評比對於女性外在要求也愈來愈嚴厲,就像黛咪·摩爾在訪談中所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批判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極其殘酷的方式,匿名批判別人。」但愈在意別人的目光越只會愈造成自己的不安焦慮。在羅蘭·保爾森所著《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的風險認知中,就可以看出我們是怎麼塑造出這些感知。


以肥胖來說,除了現在製造、銷售商刻意做出愈來愈小件的尺碼衣服,引起我們對於身材管理的焦慮,大眾對於肥胖脂肪這件事也有很多負面的感知;比如一個肉肉的女孩如果在社交軟體上放上較熱門的影片,我們除了可以看到網友對她的身材有許多針對性的語言,還可以看到一些關懷性勸解,比如:「太胖會對健康產生影響。」「過多的脂訪會讓心血管產生負荷。」等,還會有網友會以身材來評判她的生活方式,像是:「連自己的嘴跟食慾都控制不了的人,她的人生還能控制什麼?」,所以現在可以看到許多女性在控制自己的體重上已達到一個病態,為了那一、兩公斤增長感到焦慮,減肥診所裡也充滿著其實BMI指數屬正常但還是追求骨感的病態美人。

 

在充滿科技的便利與網路資訊發達的現代,我們過的好嗎?我們普遍一定認為人類過的比以前好,但為什麼社會上自殺率節節升高?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也愈來愈多?如果時間退回五十或是一百年前,上述所說的外貌焦慮會不會存在,我相信一定會有,但所佔比一定會是少數,自我要求也不會如此嚴格。我常常跟朋友聊到我們的下一代是生長在一個痛苦的世代,整個大環境的變遷會讓他們活的比我們更辛苦,人生也更難找到意義。就像在Podcast的訪談中,主持人Silvia所提到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古早人可以依照階層往上走,因為那時的人只要在意是否能填飽肚子與是否能安全生存這兩件事,其他的需求可有可無,但在基本衣食無憂的現代,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透過學習在追求更好的人生,從小就自然的向上索取被愛、被尊重的感受,再大些開始為了自我實現的目標不斷地努力,我們的需求層次變成是倒三角的向下發展,我們雖然懂但這些需求的卻不是那麼容易得到,所以我們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時,不斷倒數的時間讓人開始產生焦慮,當我們把刻度愈放愈小,那麼在意的人就會愈來愈恐慌,因為擔心每一個漏失就會對自己造成不確定的影響,甚至慢慢失去原本追求的意義。

 

raw-image

《焦慮世代》書中提到於1950年起,陸續都有相關問卷是調查關於「如果你擁有多到不必再工作的錢,你會怎麼做?」這方面的題目,有高達2/3的人都是回答「立刻辭掉工作!」,這些問卷雖然普遍受眾是來自歐洲與北美,但這種缺乏意義的現象普遍出現在世界各地。我們現在上班一到公司大部份都是處於將精神開關切掉的情況,因為職場上有太多讓人不滿看不慣,但其實工作上的意義感會很大的影響到我們過得好不好、幸不幸福的主觀感受,如果我們可以從工作中得到自我的成長與認同,找到活著的意義,那麼這樣形式上的過的好,就可以很大機率免除掉來自心理方面的問題產生。來自高雄的的莊朱玉女女士,人稱10元阿嬤,從早期為了幫助報答這些碼頭工人而便宜賣的飯菜,一直到後面始終維持著要給貧窮人吃飽的價格,不論來的人是大老板還是收入不穩定的工人,她以一貫的溫柔慈愛對待眾生,她賣便當賣了六十年的人生從來就不是為了賺錢,她的人生過的好與不好也不是用富有與貧窮來辨別,即便入不敷出賣掉了七棟房子,即便收支不平衡讓她在賣完便當得去收破爛來補貼,生病了也無法放下,但因為這份工作對她而言不只是工作,她從這些來吃飯的人的笑臉中得到了幸福與自我認同,這是她活著的意義,而這份意義也足夠讓她去面對克服人生眾多的困難。

 

那麼說到底我們該怎麼去面對處理關於憂思焦慮之類的心理問題呢?其實因為現在研究心理醫學愈來愈多,將心理疾病愈劃愈細,搞的現代人好像沒點精神病都不太正常一樣,但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有那麼些問題了,根據書中恐慌症候群的患者親身經歷,發現我們越是試圖擺脫焦慮它就越難纏,就連我們直接面對焦慮時,也可能會出現所謂的北極熊效應(愈告訴自己不要的去思考反而想的更多。)所以真正的對抗指的其實是學習與焦慮共處,試著去「接納」它,接納我們的感受、經歷與思考,它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接納它的同時不代表我們要接受這個處境,就像即將沉船時我們會恐懼、驚慌、焦慮,這些情緖是真的,我們不需要排斥,但我們可以對我們的處境去做掙扎求生,像就是穿救生衣,找救生艇,當我們解決掉這個處境,那麼這些情緖自然會慢慢消逝。

 

60歲的黛咪·摩爾說:「我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總是看見其他人都沒有注意到的缺陷,過度關注自己所缺乏的東西,想盡辦法修補,結果愈弄愈糟,直到完全無力改變任何事情。但是真正震撼我的,不是別人對我做了什麼,而是我對自己做了什麼。我竟然對自己如此殘忍、暴力,認為別人的看法比自己的身體還要重要,這太荒謬了。」近年我的白髮愈長愈多,我對此感到有些焦慮,所以我在辦公室放上了鑷子與鏡子,當我看到它時我就將它拔掉,我至現在也覺得我無法與我的白髮和解,因為這不只是單純的代表白髮,而是代表我的青春年華逝去,最糟的是別人也能輕易發現我正在一步步的老去;然後這幾天我發現我的額頭貓耳朵處有些禿了,兩鬢與貓耳朵是白髮長最多區塊,原來我已經焦慮到將白髮拔到這樣的地步,我想我確實是得告訴自己接納它,白髮是我活著走過世代的証明,我沒辦法否認我正在老去,但我想我可以去解決這個處境,不要再去傷害我的頭皮,勤勞點去染個髮吧!

 

In those moments when we don't think we're smart enough or pretty enough or skinny enough or successful enough or basically just not enough—I had a woman say to me, 'Just know, you will never be enough; but you can know the value of your worth if you just put down the measuring stick.

當我們在那些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漂亮、不夠瘦、不夠成功或者根本不夠好的時候,我認識一個女人這樣告訴我:妳要知道,妳永遠不會覺得滿足。但你可以明白自己的價值,只要你放下那把衡量的尺。黛咪·摩爾

 

《焦慮世代》作者於書中列舉了許多近代學者的故事,包含患有嚴重偏執症的庫爾特·哥德爾,這樣的著名數學家他往生時只有29公斤;馬克斯·韋伯是焦慮的自我反思大師,他花費了二十年才重新拾回教授的身份。另外還有大量罹患心理疾病患者的真實訪談,讓我們看到了各式樣自殺的理由,還有恐慌與憂思、焦慮、強迫症、PTSD等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對於一些心理治療師的治療方式是否真能發揮作用,或是反而會將患者帶入更嚴重的誤區。我個人覺得文中雖然有許多不同的案例,但卻因為在每一故事中穿插太多理論、學說等,閱讀時會相對辛苦,我花了許多時間閱讀它,並且在讀的時候還默默的拔掉了不少頭髮……坦白而言,也許我還要更多的時間去消化或是融會貫通,畢竟內容著實豐富,它引經據典,融合對比了時間、文化、思想、學說、宗教等,從心理講到生理,從大腦神經連接機器人,從20萬年前對比現今,這是一本可以說是半教學式的書藉,建議想了解的當代焦慮形成原因的格友們,可以可花上較長的時間好好詳細閱讀,我相信每個人能體會到與得到幫助都會有所不同。

 

 

Keyman介紹:Perry 都市上班族,從事雜誌媒體業

 

本集YOUTUBE收聽連結 👇 👇 👇 👇 👇



【閱讀聊樂KEY】 Podcasts 頻道

解放你的知識焦慮,重拾閱讀自由

翻開書,本來就該是件輕鬆自在的事情,閱讀沒有低消,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書本闔上後,還記得住的便是對你最重要的KEY!

 

節目主持人: 小翔 & Silvia

聯絡我們: chatkeyout@gmail.com

 

網址與節目總覽

Podcast 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l Spotify l Youtub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宇牛-avatar-img
7 天前
停止比較是好方法!
茱莉亞-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宇牛 是好方法但太困難。
Claydee-avatar-img
5 天前
之前聽認識的人講過「小學生」的容貌焦慮,非常驚悚😨
茱莉亞-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Claydee 已經到小學生了嗎!真的太驚悚了,這也是比較而來的吧……
二宮hikaru-avatar-img
6 天前
喜歡肉感的!
茱莉亞-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二宮hikaru 偷偷記下喜好.....
avatar-img
閱讀聊樂KEY的沙龍
15會員
43內容數
閱讀聊樂KEY 解放你的知識焦慮,重拾閱讀自由 翻開書,本來就該是件輕鬆自在的事情,閱讀沒有低消,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書本闔上後,還記得住的便是對你最重要的KEY!
2025/06/28
活著最重要的是放過自己珍惜自己,讓自己活得有底氣才有勇氣面對世事不公,因為渴求來的或其他人主動給予的,都有可能在某個時間就突然轉移或失去,但只要我們能夠在情感以及經濟上獨立,就擁有寵愛自己的本事,並且也能大聲地向針對自己的刻薄說不……
Thumbnail
2025/06/28
活著最重要的是放過自己珍惜自己,讓自己活得有底氣才有勇氣面對世事不公,因為渴求來的或其他人主動給予的,都有可能在某個時間就突然轉移或失去,但只要我們能夠在情感以及經濟上獨立,就擁有寵愛自己的本事,並且也能大聲地向針對自己的刻薄說不……
Thumbnail
2025/06/03
我自認為我是個好人,有同情心不會去做壞事,偶爾還會捐捐款,看到困難的老人家在路上叫賣也會幫忙購買,看到社會新聞中的霸凌、家暴、性侵案件時也會義憤填膺的怒罵聲討,但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真的遇到他人遭遇突發需要救助的狀況時,我卻總是怯步呢……
Thumbnail
2025/06/03
我自認為我是個好人,有同情心不會去做壞事,偶爾還會捐捐款,看到困難的老人家在路上叫賣也會幫忙購買,看到社會新聞中的霸凌、家暴、性侵案件時也會義憤填膺的怒罵聲討,但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真的遇到他人遭遇突發需要救助的狀況時,我卻總是怯步呢……
Thumbnail
2025/05/22
被拒絕是業務的常態,但有些人被拒絕久了就會失去自信,放棄這份工作或是相關類型跑道,但頂尖的業務員難道就不會被拒絕,那可不一定!他們被拒絕的次數甚至可能比我們多了數倍,但為什麼他們卻有勇氣繼續前進?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自我肯定的自信心」......
Thumbnail
2025/05/22
被拒絕是業務的常態,但有些人被拒絕久了就會失去自信,放棄這份工作或是相關類型跑道,但頂尖的業務員難道就不會被拒絕,那可不一定!他們被拒絕的次數甚至可能比我們多了數倍,但為什麼他們卻有勇氣繼續前進?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自我肯定的自信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看了「世界上最爛的人」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三十歲女子,在生涯中面臨人生抉擇的迷惘,有許多部分描繪了情感與自我的困惑、猶疑和沒有方向,很多的未知與不確定,有情感、婚姻與孩子,並且這一切重大選擇,隨著爆炸的資訊全部擠在一起。 沒辦法很肯定怎麼做才對,只能靠著試驗和感受,在迷茫與傷痛中,一步步往前探索
Thumbnail
看了「世界上最爛的人」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三十歲女子,在生涯中面臨人生抉擇的迷惘,有許多部分描繪了情感與自我的困惑、猶疑和沒有方向,很多的未知與不確定,有情感、婚姻與孩子,並且這一切重大選擇,隨著爆炸的資訊全部擠在一起。 沒辦法很肯定怎麼做才對,只能靠著試驗和感受,在迷茫與傷痛中,一步步往前探索
Thumbnail
繼《我可能不會愛你》刻劃30+女性,時隔13年,徐譽庭自編自導《不夠善良的我們》探討兩位不同心境的40+女性,以一次意外「撞衫」事件,同月同日生且愛上同一個男人為開頭,展開一段假想敵的心理拉扯。
Thumbnail
繼《我可能不會愛你》刻劃30+女性,時隔13年,徐譽庭自編自導《不夠善良的我們》探討兩位不同心境的40+女性,以一次意外「撞衫」事件,同月同日生且愛上同一個男人為開頭,展開一段假想敵的心理拉扯。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外表看似是在探討中年婚姻危機,內在卻是剖析價值及選擇的可能性,藉此探索心靈深處的糾結與失落。如果兩個相似的我們碰在一起的時候,註定會有一個人要消失,那麼我們該犧牲的是哪一個面向?也許,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了。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外表看似是在探討中年婚姻危機,內在卻是剖析價值及選擇的可能性,藉此探索心靈深處的糾結與失落。如果兩個相似的我們碰在一起的時候,註定會有一個人要消失,那麼我們該犧牲的是哪一個面向?也許,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了。
Thumbnail
當我們處理自己情緒時,多數人的反應,不是逃離這樣的情緒感覺,認為事過境遷就沒事了;不然就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自己,而意圖責怪他人。人們有時害怕的是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錯的,是受傷的,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軟弱。 我們的靈魂在人世間尋求的是愛人與被愛的經歷,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關係,甚至不那麼重要的關
Thumbnail
當我們處理自己情緒時,多數人的反應,不是逃離這樣的情緒感覺,認為事過境遷就沒事了;不然就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自己,而意圖責怪他人。人們有時害怕的是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錯的,是受傷的,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軟弱。 我們的靈魂在人世間尋求的是愛人與被愛的經歷,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關係,甚至不那麼重要的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